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家乡区县: 浙江省鄞州区

穿过一个青瓦小院,拐过几条弄堂,便是下应街道河东村125号,在四周深墙大院的包围下,这间屋子显得有些低矮。房子的主人施克勤,早已在屋里守候。
纸头边角已经泛黄,上面的蓝色墨迹也已褪去,但整体依然保存完好。这两张纸不是别的,正是施克勤老人和妻子史菊清的结婚证。
60年过去了,老人已是儿孙满堂,但这两张解放初期的结婚证,他一直当宝贝一样保存着。
穷苦中滋生情愫结婚只花了6毛钱
从领证,到完婚,施克勤只花了6毛钱。
1934年,施克勤出生在黎明村。同一年,在距离黎明村1公里的史家码村,史菊清也出生了。似乎是命运的安排,10岁那年,施克勤和史菊清成了小学同学。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安静的校园环境算得上一个世外桃源,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情愫在两人心间滋生。
好景不长,因为家里穷,史菊清读了一年半就退学了。
直到1950年才发生改变,那时,施克勤担任史家码村的文书,而史菊清也在村里负责妇女工作,两人儿时的情愫重新点燃。
施克勤经常给史菊清写情书,而这点浪漫成为那个贫穷时代,支撑着两人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1954年11月20日,在乡里打完证明,到区里盖章后,施克勤和史菊清成为当时《婚姻法》实施后,第一批领取结婚证的新人。
没有办酒席,没有聘礼,只花了6毛钱办证,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四世同堂一家出了11个大学生
虽然已年逾八旬,但施克勤和史菊清的身体出奇的好。施克勤说,一方面是两口子生活和谐,很少争吵,另一方面是子女孝顺。
回想起这60年的风风雨雨,两位老人感慨道,夫妻间相濡以沫共度难关,是他们留给子女最大的精神财富。
施克勤和史菊清育有3子1女,那时候为了养活子女,夫妻两人除了白天挣工分,晚上还四处找私活干。
施克勤担任过文书、会计、副乡长,但即便家里穷,他也从没利用手里的权力谋私的念头。
当时施克勤的四个孩子上学,夫妻两人感到难以为继,懂事的老大和小女儿主动放弃读书。
“两个孩子上学,伙食就是一人一碗饭,就着一碗咸菜,清苦得很。”史菊清说。两个读书的孩子也很争气,后来一个考入浙江大学,一个考入浙江农业大学。
如今,施克勤和史菊清已是四世同堂,家里一共培养出了11个大学生,孙辈中有的已经到美国读书去了。 今年11月20日,是两位老人结婚60周年纪念日,想起这个,施克勤不禁拿起梳子,帮史菊清梳起头发来,时间仿佛回到了他们刚相识的日子。

hxclzyb(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