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
郾城何庄青龙会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先是村里的知名人士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积极倡导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还在各个庙会、名人祝寿、做生意人开业庆典等进行巡回演出,倍受人们的喜爱,期间的舞龙高手有何俊举、何俊芳等人。他们在农闲时一方面习武强身,一方面舞龙弄珠,因群众对这一象征吉祥的龙灯非常喜爱,又加上当时舞龙人的敬业,长时间的演练切磋,何庄村的龙灯会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当时漯河、郾城等周边地区经常巡回演出,逐渐形成影响。民国年间,又以何国钦、何本立、何宝德为首的第二代舞龙人。在原来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无论演员队伍、服饰、道具都较原来有了壮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后,曾因多种原因中断演出了二十年的时间。直到1996年又以时任何庄村村委书记何长勋为首,何宝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为技术教练,并由原来的一条龙舞增加为现在的两条龙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龙翻身”、“就地十八滚”等又增加了“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高山决斗”等,现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种,何庄青龙会是郾城区民间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龙会的龙是青龙,舞龙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红彩衣,乐队着黄彩衣,现有70多人,本舞的 锣鼓伴奏,有快、慢、轻、重的强烈区别,但不受节奏限制。玩蛛蛛者带领青龙开始恭贺跑场子,然后进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滚”、“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龙钻节”、“走八孔桥”“龙钻山洞”、“高山决斗”、“耍大夔(kui)等十余种套路。已成为何庄村周围数十里,漯河境内村民百姓最喜爱的一支民间表演队伍。
狮舞
郾城“东关狮子会”成立于1897年,是由吴聚才(1877年出生)从南阳拜师学艺归来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东关狮子会”起初叫“东关故事会”,以“双狮舞”为主打节目,另外还配有“竹马”、“二鬼绊跌”(又叫二鬼摔跤)、“九节鞭”等节目,整场演出大约要三四个小时。其中“双狮舞”共分:“玩灯”(灯,又叫绣球,夜晚可亮),“耍棍”、“狮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组成;“狮子吃碟子”是整个舞蹈的精彩之处,罗汉宴请宾客,桌子上摆放十六个分别装有鲜美菜肴点心的碟子,狮子偷吃罗汉去护,整个舞蹈围绕着一偷一护展开表演,狮子每吃一盘点,就地翻滚,连续数次,直到桌子上的菜肴盘点全部吞完。罗汉大怒,手执神禅训斥狮子,狮子自觉惭愧,又将菜肴原封不动一一吐回。这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演中,十六个盘点在狮子腹中不翻不烂,原样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狮子与罗汉撒娇、咬耳朵、啃脚,用屁股撅罗汉,罗汉则用神禅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戏,妙趣横生,令观众捧腹大笑。特别是到了晚上玩耍时,双狮两眼发光,随着舞步,伴着鼓点,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后,还能吐出带火的莲花灯,让人观后拍手叫绝。且演员技艺精湛,表演细腻,在当时方圆百里享有盛名。
到了第二代传人杨大雷(1919年出生)领班时期,又增加了武术(单刀、双刀)、气功(油锤灌顶、胸口碎石、上刀山)等一些杂耍节目,又壮大了队伍,当时整个舞狮队高达八十人左右,有令旗(指挥)、打击乐队、竹马队、狮子队、武术队、二鬼绊跌等,综合演出,更为壮观。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所有服装道具被毁,演出因此中断。1979年,时任村支部书记李庆典又重新组织恢复了“东关狮子会”。服装、道具、乐器全部重新购置,同时恢复了部分的传统节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