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尖

家乡区县: 信阳市固始县

“三河尖”作为固始县最显著的地理标志,早已闻名于世。
三河尖,地处固始县东北边缘,与安徽阜南县、霍邱县隔河相望,因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
三河尖镇境内的建湾村海拔仅23米,为河南省的最低点。
三河汇流,滔滔东去,见证了三河尖千百年来的兴衰沧桑。
三河尖镇境内有翁棚、万圩、黄寨、永乐城等春秋战国文化遗址,丰富的地下文物昭示着两千多年前这里的文明与繁华。
十九世纪中叶,淮河两岸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捻军起义,义军总部曾两度设在三河尖。
1947年8月下旬,刘邓大军右路第三纵队从三河尖渡口渡过淮河,顺利挺进大别山。
翻开1999年版《辞海》,在“三”字下可见词条“三河尖”,解释为:“镇名。在河南省固始县北部、史灌河与淮河汇流处。为淮河中游航运中心。明以前即为重要集镇。”三河尖在淮河航运史上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三河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淮河中游重要的航运码头。航运业兴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景象。白天,十里河巷桅杆林立;夜晚,水陆灯火交相辉映,曾经有“小上海”之誉。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淮河航运业优势不再,三河尖不得不回归农耕之路。然而,三河交汇、全省最低的地理特点,使其十年九涝、收成不保,“小上海”的繁华逐渐被“大水窝”的贫困所替代,民众生活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
适者生存。临淮大片滩涂洼地种庄稼不行,却生长着一种淹不死的植物——柳条。但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柳条被当作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只是由少数民间工匠用它来编制箩筐、笆斗之类的农家传统生产生活用具。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勤劳智慧的三河尖人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出口创汇型柳编工艺品生产,走出了一条“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柳编龙头企业发展到近百家,其产品畅销世界8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5亿元,出品创汇近千万美元。2003年9月,三河尖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
目前,抓住临淮岗水利工程和淮河中上游航道开发的机遇,三河尖高规格扩建了望岗货运码头,重新确立了淮河中游航运中心的地位。
走进今日的三河尖,会令您精神振奋、流连忘返。站在码头,可见岸边货物装卸繁忙,水上百舸争流、穿梭不断。走进街巷,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柳编工艺品,还有那一双双正在编织新生活的巧手、一张张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脸。

车车向前冲(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