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渔鼓

家乡区县: 川汇区

渔鼓也叫渔鼓道情,当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
2009年河南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在周口市在商水县惊喜地发现有位叫杜三合的63岁的老艺人竟然还会唱渔鼓。老艺人称,关于唱渔鼓的道具“蓝条”还有个动听的传说。据传“蓝条”是道家五根竹筒中的一根,其余几根的下落是女娲补天用一根,道家的祖师爷李耳那里存一根,撑船摆渡的船尾杆用一根,韩湘子传道用一根,有一根下落不明,唱渔鼓用的“道筒”就是韩湘子的那一根,共计三尺七寸。韩湘子在民间传道,遇见了乞丐向他讨饭,他就把道筒截给乞丐三寸,后来乞丐就以打“莲花落”为生;韩湘子到染坊传道,截给了染坊一寸做染布牌子,下余三尺三寸为唱渔鼓的专用道具。
杜三合自幼拜周口道情书名艺人周名扬为师,经三年才获得真传。当时杜三合师兄8人,人人能说会唱,各有所长,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喜爱。50多年过去了,现如今能精通渔鼓说唱艺术的仅剩杜三合一人了。
20多年前的演出途中,杜三合收下了唯一一名女徒弟、今年已经48岁的赵春。
由于渔鼓的唱腔唱腔多用“宫调式”,演唱有“慢板”、“莲花板”、“小垛子”等板式,发音用立嗓或卧嗓,完全是老师教徒弟学,唱词没有文本,历代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学艺周期较长,导致这门民间艺术奇葩濒临灭绝。而观众的严重流失也是这一传统曲艺濒临灭绝的另一原因。为保护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目前渔鼓已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若有闲暇时间,趁早就听一下渔鼓道情,聆听与新张这一遗产,体验一番中华文化吧!

有思想的小粗腿(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