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行,和阜阳一带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当时的演唱只限于单口说唱,伴奏也只有便于携带的鱼鼓和简板。
道情戏在清代后期由沈丘、郸城一带传入太康。20世纪初受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曲影响,道情艺人开始尝试对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题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扩大到家长里短、才子佳人的范围;演员大体分角色,但不化妆,也无明显行当,时称“座摊道情”。
1905年,太康县 老冢镇干张村艺人张广志组建了第一个道情戏班,1922年前后,他又首创道情科班,1924年7月,张广志的道情戏班在太康县洪山庙、五里口等村开始化妆登台演唱,将道情戏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时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坠子弦和成套打击乐器,采用了河南梆子的声腔板式和表演形式。从此使道情由曲艺形式一跃而成为戏剧舞台上一个崭新的独立剧种———太康道情。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该道情戏班流散,但道情之火并未泯灭,而且有了燎原之势。一些道情艺人相继在李兴营、西华营、郭楼等地组建了道情班和道情科班。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马头集、常合营、四柳树、彭庄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发展到十几个。太康县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情之乡”。
道情戏的特点: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伴奏乐器以两把坠胡为主,还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唢呐以及一些民族弹拨乐器。上个世纪90年代又增添了电子琴、电贝司等电声乐器。
太康道情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豫东南和安徽西部流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