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淮阳民俗

家乡区县: 周口市淮阳县

 清顺治十七年《陈州志》,载当时陈州俚风民俗,颇为详备有趣。现点校整理出来,与同好共享。看看我们现在还保留多少古老的民俗。 《陈州志》(卷一附录 岁时琐事): “每岁元旦,鸡鸣盥栉,陈牲醴祭天,次祭祖先。男女奉祀事,设庭燎(烧榆柳木根,谓之熰岁)。纸炮声光彻旦。罢市三日。 七日,祭赛火神,以神之诞辰也。 上元前后之夕,架灯、植火树,箫鼓讴歌达旦。或作灯谜,谓之打虎。 十六日,阖郡士民办香诣太昊陵。奠献观者,因而为市。亦有过桥者,谓之走百病。抵晚登城,士女从观往来,周围肩相摩也。是时,闺阁女子有请七姑娘之戏,占岁丰凶(取柳木,于元旦五更密埋粪中,上元取出,缚木杓为首,以门神纸蒙之,著衣服,依人而动。以叩头之数占丰凶)。有以面捏灯十二盏,各掐其边,如十二月数。蒸熟取出,看某灯内气水,以验某月有水。或蒸面茧以祀蚕姑。又于正月上旬占日干,坐子,知岁休咎(甲子年丰,丙子年旱,戊子年蝗,庚子年荒,壬子年潦)。 二月十五日,花朝,士多宴赏。如李白桃李园游赏故事。 三月三日,戴韭菜花,俗云可免目疾。铺之衽席下,谓可辟蚤。 清明日,墓祭,加土于陇,谓之上坟。折柳枝戴之,或插于门额。携酒肴郊游,谓之踏青。女子为秋千之戏。 十五日,洪山庙会。远近皆来祭之。以神司六畜之命也。 二十八日,城隍庙会。士民办香楮奠献,而各色货玩云集道旁,交易一日(近来本朝建蘸,春三月香火不绝)。 谷雨日,置符帖于床榻门壁间,以禁蝎。 四月八日,僧舍为浴佛会。乡人戴皂荚叶,然不知其何所取也。 五月五日,谓之端午。为黍角,饮菖蒲雄黄酒,贴艾虎符,戴艾并插于门。小儿带五色丝索,谓之百索。且以雄黄涂儿耳及手足,曰辟虫毒。姻戚多以是日相馈送。亦有婚姻以是日进礼
者,具扇帨香茝,谓之追节。有取虾蟆,置墨口中者,阴干磨涂,疗肿毒。医家亦以午时合药,取其用之效也。 十三日,关圣庙会,祭赛尽礼。天多雨,俗谓之磨刀雨焉。 二十五日,谓之分龙节。雨则多大水。 六月六日,汲井水造酒。酱曲豆豉以瓮蓄之,取其经月不坏。云曝书衣及裘褐则虫不蛀。取麦面炒,拌盐糖食之,曰除腹痛及痢。 七月七日夕,乞巧。 十五日,扫墓,祀祖先。 八月中秋日,设月饼、瓜果、酒肴、香楮,候月升,祭毕畅饮,谓之玩月。 九月九日,蒸面糕相馈送。登高饮酒。姻婚之家亦以是日追节。 十月朔日,墓祭。剪纸为冥衣焚之,谓之送寒衣。是月也,农工已毕,田家置农器于场,备牲醴香楮祭之,祭毕相饷,劳及佃人,俗曰卧磙。宰牲命乐,赛土谷之神,欢饮一日,谓之牛王社。 冬至日,缙绅相□贺,□如元旦仪。俗煮赤小豆食之,以汤漉地,曰辟瘟。是月有为酥糖、麻糖条儿、葱管者,夜售小儿,取消道之意也。 十二月八日,食腊粥。谓为佛生日。 亢小儿,谓为剃腊葫芦。收雪入瓮,置阴处,俟暑月煮肉食,谓可以驱蝇。汲腊水造酒糟,取经年不坏。 二十三日,备纸马,祀皂(灶)神,品用饴糖,或有在二十四日者。扫舍宇、酿酒、屠牲。亲友以酒肴相馈遗,谓之送年。 二十八九日,多设饼糒,虽贫亦具焉。 除日,多嫁娶、书春帖、易门神、列桃符,撒芝麻杆于屋院地、守岁、焚辟瘟丹。”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至清初年,还未形成“二月会”朝祖的习俗。“近来本朝建蘸,春三月香火不绝”,倒是有“三月会”,只是不知这里说的“建蘸”,是否祀太昊伏羲。其时的大多民俗习惯,现在已经消失。

清荷语婷(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