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珍惜生命实属首位。人有没有权利自杀,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上千年。但无论如何,自杀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既然如此,向来被“鄙视”的自杀者为何还用直播这种极端且张扬的方式来进行?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分析自杀者的动机。心理学一般将自杀分为主动型自杀和被动型自杀。前者是为达成个人因素以外的目的而进行的自杀。例如,自杀性袭击和日本武士道自杀。后者才是个人因素导致的自杀,也是我们通常情况下说的自杀,是个体的烦恼、苦闷发展到极限,对生活和未来彻底失去信心,而采取唯一、最后的自我防御手段,企图实现心理的最终满足或解脱。而“微博自杀”则是借用信息时代的快捷工具,在自杀之前同步向外界发出信号。
令人意外的是,发出这种信号其实是为了求助。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一种“表演式求救”。社会心理学者石勇如此分析直播自杀现象:一心求死的人,已经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了。所以,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仍然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也即仍有生的留恋。确实,除了利用微博自杀作秀博围观者,一般的微博自杀者想吸引别人关注,得到心理安慰和支持,而且他们没有必死的决心,潜意识中希望获救。正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秦晓霞认为,发出直播自杀的消息就是在发出一种“求助信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