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爱古桥重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历时三年,恰好在第三年的元旦完工。惠爱桥全部是木质结构,跨江26米,中间无桥墩支撑。一桥横跨东西,除了某些连接部位用钢片包住之外,没有一钉一卯,而且是一木铺垫。这种建筑结构,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奇迹,就是现代人做来,如果不是依样画葫芦的话,恐怕也颇费周折。今天,当人们抚摸着哪坚硬如铁的桥身,审视着那奇妙的结构,一定会为古人的建筑技巧而叹服。
据有关资料记载,负责设计、施工惠爱桥者,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也不是“留洋”海外的专家学者或引进的技术,而是珠乡生、珠乡长的“本地姜”,这块“本地姜”就是清末珠乡建筑工匠蒋邑雍。蒋邑雍只读过两三年私塾之类的学堂,由于家贫的缘故,学业未完成就随师学建筑。蒋邑雍勤学苦钻,技术精湛,当珠城人要集资在西门码头重新建桥时,他就承担了这条惠爱桥的设计,施工任务蒋邑雍设计、建筑此桥,为珠城留下了一留传千秋的艺术景观。
惠爱桥东西走向,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木料是来自印尼产的坤甸木,质坚而耐腐。
桥的上部是用四根方木构成两个人字架,人字架的顶端各衔咬一根垂直下眼坠的木柱,形成两个并列三铰拱。桥面没有拉杆,而通过坚杆将眼桥面梁悬吊在两个人字架下面,桥体系用样接组装,连接点都是服藏尾隼和方隼。
惠爱桥在建造之初,只有跨中的上下节点及拱脚节点设角钢夹板,其余部分均无任何铁器,民国年间才在其他受力点加角钢夹板。惠爱桥跨度为26米,净跨度为18.4米,桥面宽2.75米,桥掩体高5.64米,桥顶覆盖瓦面,以防雨水从杆件的上端渗入。桥顶上还有盛油孔六个,内装生桐油,以保养上部结构的六根主要构件。整座桥梁的设计独特,别出心裁,外观宏伟,浑厚古朴,巧夺天工。惠爱桥的结构,在广西属于首创,在全国亦属罕见,对桥梁建筑科学有重要研究价值。1995年,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爱桥未建桥之前,这里是廉州府城西出的第一渡。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知府沈纶见到船渡不方便,妨碍了商贸的发展,于是就从府库中拨出银两,修了这座木桥。桥建成后,取其在廉州古城西门而称西门桥。廉州古城西门外原是古代秋天处决犯人的地方,以秋天肃杀煞气重,西门故称金肃门,因此,惠爱古桥又称金肃桥。西门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商旅民众的往来,郡民为此在桥头建了一座“爱民亭”以纪其功德。
此后,西门桥又经过了崇祯八年(1635年)廉州知府郑抱素、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张春堉、嘉庆二年(1798年)廉州知府常格的多次重建重修,期间又曾一度移至兴仁里(今廉州三甲社址)重建,今上新桥则因此得名。后因新桥不利于交通,又迁回旧址重建,西门桥由此又称旧桥。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一场大火把旧桥及桥两边的二十多间全部焚毁。郡民在旧桥故址捐款建了一个码头成为西门渡口。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经野到廉州任知府后,豁免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为便利交通,他还亲自发动集资一万多贯钱,重建廉州西门桥,于宣统元年(1909年)动工建设,于宣统二年(1911年)端午节完工。桥修好后,由李经野命名为“惠爱桥”,意即惠泽珠乡进而遗爱百姓,并亲书“惠爱桥”三字,由郡民制匾额嵌于桥上的风雨亭。这就是“惠爱桥”得名的由来。抗日战争时期,惠爱桥一度更名为“民族桥”,以张扬万众一心,团结抗日的民族气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