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中学

家乡区县: 滨州市沾化县

山东省北镇中学(以下简称北中),坐落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生态园林式的现代化城市滨州市,为滨州市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老校址位于老城区西部,南临黄河三路,东至渤海九路;新校址位于新城西区,南临渤海八路,东至新立河西路,西到渤海十五路,北隔黄河十路与奥林匹克公园相邻。学校占地总面积870.38亩,建筑总面积16.17万平方米。其中,老校占地138.32亩,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新校占地732.06亩,建筑面积10.36万平方米。2007年共有教职工584人;教学班153个班,学生8838人。其中,高中1130个班,学生7802人;初中23个班,学生1036人。为鲁北久负盛名的省、市属重点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北中始建于1952年10月25日,初名滨县中学,隶属滨县(今滨城区,下同)文教科领导,驻滨县郑王乡(今滨城区市东办事处)毕家村,暂租用民房为校舍。是年,共有教职工11人,初招5个初中班,学生237人。1953年4月,该校迁至惠民专区机关驻地——滨县北镇(今滨州市,下同),更名北镇中学,隶属惠民专署领导。占地面积120亩,有教室24个,图书室1个,另有相应的教职工、学生宿舍、厨房、仓库等,均为砖木结构的平房。是年暑假增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北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84年开始进行校舍改造,至2000年,教室、宿舍等已全部实现楼房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日臻完善,设备配套、齐全,标准、先进。尤其是2003年,开始建设的新校区,规模宏伟,规划设计科学,建筑设备先进,环境优美,为北中全面健康地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0年代建校之初,北中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总方针,招生以工农子弟为主,对烈军属子****先录取,教学因陋就简,极不正规。 1953年开始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经验,提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随着北中建设逐步配套,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组织日益建全,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教学很快步入正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56年升学考试,高中应届毕业生86人,除4人因病或参加工作外,其余82人全部升入大专院校;初中应届毕业270人,有250人升入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之后,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开始形成。1957年,北中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学校,为该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但是,随着相继到来的“反右派”“大跃进”左倾错误影响,生产劳动被列为主要课程,教师积极性遭到了严重伤害,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1962年,全面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反右派”“大跃进”左倾错误对学校工作的破坏与干扰,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双基教学”,积极探讨“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正常的教育秩序迅速恢复,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63年,经过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校教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出现了教育蒸蒸日上的新局面。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瘫痪,在所谓“教育要革命”的左倾错误影响下,党的教育方针遭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被污蔑为“臭老九”,不少老教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教学秩序被打乱,并一度“停课闹革命”。1967年暑假始,停止招生1年,教学工作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地破坏。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经过拨乱反正,教学秩序逐步得到恢复。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教育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1980年,北中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后, 由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依法治校,科学管理,逐步形成了“明志、勤奋、求实、创新”的新校风,“严谨踏实、勇于探索、热爱学生,言传身教”的新教风,“勤学多思、尊师守纪、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新学风,实行了符合教学规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学校教育进入了稳定发展、全面提高的新时期。

蓝澄海星(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