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风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水灾当之无愧为博罗县城的头号“劲敌”。从某种程度来说,一部博罗县城历史,也是一部抗洪史、水患史。为治理水灾,博罗历代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去修筑江河堤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博罗县城水患的频率和人财物的损失。
据博罗县志记载:宋代博罗知县王亘有感于 “江流害民,以堤防之”,遂“筑苏村(位于龙溪镇)堤600余丈”和“随龙堤210丈(东连窑岭南接葫芦岭)。”为抵御东江洪涝,明、清两代相继筑有学湖堤(位于江东村)、榕溪堤(老城)和太平堤(水西、义和一带)。但是,由于局限于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条件,历史上的东江堤防的标准是十分低下的。加之东江上游没有大型水库截水和以前县城内没有电力排洪设施。“走大水”对县城居民来说,依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如今拱卫博罗县城安全的东江堤围是始建于1957年的附城堤。附城堤共分3段:第一段是葫芦岭至江东水闸口,是长220米的土堤(可通车);第二段是葫芦岭至榕溪水闸口,是长1000米的石堤;第三段是榕溪水闸口至义和涌口,长5800米的土堤(可通车)。而对于博罗人而言,最为重要的还当属老城段石堤(习惯上称“堤围坣”),可谓唇齿相依。堤围坣高约5米,坣顶宽约1米,附坣建有多处排洪机房,一共开设了8个闸门。在老一辈博罗人印象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堤围坣几乎每年都会因洪水闩闸一两次。据住在堤围坣外的居民介绍,最近的一次闩闸是在1992年。
就这样一条不起眼的附城堤,几十年来默默地拱卫着博罗县城,一次次抵御着东江洪峰。不清楚东江洪涝史的年轻人,或许会认为它是多余的,觉得它有碍观瞻。但是在许多博罗有识之士看来,附城堤不仅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而且政府应加大对它的维修加固力度,大力打击盗采、滥采河沙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避免类似1959年特大洪水给博罗县城带来的“灭顶之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