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葵的家门前,有一株生长得不算很好的茉莉,或许是经过夏日阳光的洗礼,或许是被湿热空气包围的原因,枝叶泛黄,甚至部分出现干枯。但是,这株茉莉依然努力开出了三两朵漂亮的小白花,凑近一闻,花香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唐葵喜欢茉莉是有原因的。在她与病魔斗争的最艰苦日子里,茉莉随主人变得消沉,但并无放弃生的希望。主人康复后,茉莉再度展现笑颜。 在清远的社科学界,唐葵不是著书立传最多的那个,也不是获奖无数的那个。她按自己的步伐,一步一脚印走来,她只愿能在钟爱的工作环境中,像茉莉一样,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香气。 可能是史上最难的一次考试 1973年,唐葵生于江西吉安,大学毕业后,获分配回到吉安的某乡镇学校任教语文。 在教书的八年间,唐葵与人生伴侣肖龙成婚,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二人随后同时考上广东省委党校的研究生。 2006年底,临将毕业的唐葵,得知清远市委党校首次面向全国招募老师后,决定和丈夫一同赴考,“那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广州旁边有个叫清远的地方。” 回忆起那段岁月,她说,那次可能是史上最难的一次考试。“我们报考前已通过全省公务员考试。到清远的第一个下午,我们各自被分到一个房间,自拟主题写一篇3000字文章。第二天上午进行答辩,一排十几个人听你讲述自己的观点。下午试讲课。按照总成绩排名前五进行录取。” 正在他们准备离清回广州之时,时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邓远天给肖龙打了一通电话,告知他们很大机会能留校任教。但好事多磨。2007年中,因为人事政策的调整,唐葵和丈夫需再次参加考试才能到清远任职。于是,二人再次赴考,再次获取录。 科研教学结合建言献策 唐葵的学员主要是部门骨干、青年干部。她的课堂是半开放的。她不喜欢填鸭式教学,她希望学员边听课边思考,“我们的学生很多是来自各部门的骨干,只要他们在听完我的课之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活用到工作当中,我认为已经很OK。” 党校的教学与普通学校不一样,老师们没有任何教材,这就需要老师自行备课、制作课件。为了提升学员的官德修养,她还开设国学课。 因为平时大量阅读,多接收国内外最新时政动态,频繁与社科学者交流,唐葵的学术敏感度逐渐得到提升。尽管作品不多,但唐葵的成果还是受到省市关注。其中,《完善政府决策中的民意表达机制》获得广东省委党校第八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清远市第二届社科成果(政府)奖二等奖、清远市党校系统2008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障碍》获得广东省委党校第九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清远市第三届社科成果(政府)奖二等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思考》获2009年度清远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地方人大应切实加强对政府决策的监督》、《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思考》分获清远市党校系统2009年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唐葵始终认为,科研与教学不分家,更多的是互相推动发展,在科研教学的道路上,她希望为清远带来更多有益的思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