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曾迎风将原已花白的头发染成了暗红色、眼戴墨镜、闲暇时刷着微信。很难相信,这位新潮的大叔,会是写就“清远第一章”、获奖百余次的书法家,并曾在书法界刮起过一阵“章草旋风”。
启蒙于一本0.14元的书法字帖,每天坚持练字两小时
曾迎风是清远市书协副主席,真正握起毛笔,却是从一本0.14元的毛笔书法字帖《怎样写毛笔字》开始。在这本具有“启蒙导师”意味的教材中,曾迎风认识了行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法字体,自此与书法结缘。1989年,清远市举办首届青年书法大赛,曾迎风小试牛刀,并获得优秀奖。奖项虽然分量不算重,却是曾拿到的第一个书法奖项。自此,曾迎风走书法创作这条道路的想法更加坚定。
不拘泥、不满足、敢于尝试是曾迎风多年练习书法的体会。2006年,广东省首届书法作品新人展上,曾迎风布展时发现,在全省23个地级市的送展作品中,唯独清远没有人写小楷。“既然是个空白,就要填满它。”曾迎风放下研习了10多年的行书,改练小楷。一年后,他的小楷作品开始出现在省级和国家级展览上。
“除了写书法,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曾迎风笑称自己每天接触的东西,除了书法还是书法。30多年来,他一直有晨课和晚修的习惯,坚持每天练习两个小时书法,并将作品放在微信朋友圈里交流分享。因与朋友联系渐少,时光多在书房里度过,陪伴他的是一支支秃笔。
数年苦练成就“清远第一章”,100多件作品获奖或入展
2008年,曾迎风陆续到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学习。经导师指点,开始专攻国内书写人数不多的章草。从起初在小楷中写章草,到最终专攻章草,曾迎风用了4年的时间过渡。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是隶书的快写。“章草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并融合了楷书和草书的写法,上下字之间相互独立而不连写。”数年苦练,曾迎风成为清远第一个精通书写章草的书法家,被同行誉为“清远第一章”,并刮起了一股“章草旋风”。
与大多数艺术家出世不同的是,曾迎风在书法创作上选择了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他频频将作品投到全国各地各种书画展览和比赛中,并屡有斩获。2003年到2011年8年间,曾迎风已有17件作品获奖或入展。2012年,他的章草作品共获得53个省级以上奖项(含入展),“光是奖金就拿了七、八万元。”曾迎风自己统计,从2012年至今,他获得奖项或入展的作品共计100多件次,成为清远迄今获奖最多的书法家。
最近两次获奖或入展,一次是今年5月份,在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联合主办的首届北京电视书画大赛上,获得三等奖。另一次是在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社和中共甘肃省委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绚丽甘肃”全国书画大展中,曾迎风的章草作品《夏梅说》入展。
艺术需要交流,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现在是市场经济,如果不走向市场,书法家就无法生存。”曾迎风并不认同书法家锁在书房里搞创作。他将作品送展或参赛视为艺术交流。“艺术需要交流,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是驴是马总归要出来遛一遛。不走出去,只会成为井底之蛙。
近几年来,在学校担任专职书法老师的曾迎风,经常利用作品获奖或参展的机会外出学习。因有了交流,对书法的理解也日渐加深。他认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讲究节奏韵律,还讲究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离开其中一种都不行。
“写章草,要注重墨的粗浓、不能太精。笔不宜太新,否则也写不出章草固有的肌理感。”曾迎风手中挥毫的大多是秃笔。他2012年到2013年期间用的一支笔,中间的笔毫已秃落。如今使用的笔也已用了大半年,笔毫开始分叉。因笔毫变短,曾迎风的字既有狂躁的肌理感,在收笔时也总有类似出现“蟹爪”的特殊效果,被同行称道。
“我对纸张要求并不高,纸张越好越放不开。”曾迎风平时写书法的纸张大多是信手拈来,信封、请柬、包装纸、边角料般的碎纸,均是他书写的选择。有时,为追求章草苍茫的书写效果,还将白纸在酱油里浸泡、一些纸张则人为撕裂或两面书写。虽然每天练习书法超过两个小时,但家里纸张的消耗并不多。去年买的两箱纸,大多还堆在柜里。
最近,曾迎风新买了一箱毛笔,并决意每天书写,直至将它们写成秃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