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水西塔,在制高点上俯瞰西林河环绕的龙门县城,不同的时间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早上朝阳升起,阳光穿过岸边枝繁叶茂的老树,洒在河边晨运的老人身上,格外祥和静谧;中午时分,河堤路上车水马龙,不远处多个工地正在施工,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夜晚华灯初上,两岸彩灯倒映水中,流光溢彩尽显一片繁华。
变幻的风景中,唯独不变的是一弯自西向东蜿蜒流过的河水,犹如巨大的臂膀托起整个县城,而平缓的流水也仿佛静静诉说着在此处人与水和谐共处的悠悠往事。
一百多年前,在清朝南雄州为官的龙门人李柱兰曾为它写下诗句:“花环树外将山绣,船到陂门带水飞。此景凭谁同领略,江头杨柳正依依”,赞美家乡美景。一百多年来,得益于龙门人对生态的保护,西林河景色依旧,而它也先后在各个时代发挥了饮水灌溉、交通运输以及水利发电等重要功能。正是在西林河的孕育下,龙门人安居乐业,当地经济社会也迎来一轮又一轮的新发展。
水文记事
西林河曾是促珠三角平原形成功臣
龙门县水利志记载了自明代以来龙门水利的历史沿革,当中自然包括了有关西林河的点点滴滴。西林河流经惠州市龙门县和博罗县以及广州市增城区境内,古称龙门水和九淋水,而其真正得名则要追溯到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当时,广州府析增城县长沙乡之西林、平康和开源乡之金牛等三都,与博罗县小部分地区组建龙门县。由于龙门县址设于西林都七星岗,故缓缓流经龙门县城的龙门水慢慢就有了西林河的名字。
据《龙门县志》记载,西林河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七星岭,经广州市从化县流入龙门县境,自东北向西南迂回全县,沿途还收纳了蓝田、铁岗、白沙、路溪、邓背、蓝滘、大陂等溪流,至增城、龙门边境处与永汉河汇合注入增江,开始了奔流入海的旅程。根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增江并不直接注入东江,而是直接流入珠江口。也就是说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增江才正式成为东江支流。因此,作为东江一级支流增江的上游河段,西林河不仅是龙门县的母亲河,还是促成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功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除了历史记录,自然少不了文人骚客为西林河留下传诵至今的诗词。被称为“龙门之大儒”的诗人李寿田是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拔贡生,官至直隶州州判。他在思念故乡时,也曾以西林河为题,留下“青山绿水两悠悠,一个渔翁一叶舟;地僻并无人唤渡,底忙飞棹过中流”的诗句。如今,虽已难见“底忙飞棹过中流”,但处处可见群山环抱一河碧玉的西林河畔仍是游客到达龙门县后必去的一处佳景。
水运兴衰
见证龙门陆路交通发展
古人逐水而居,龙门县城同样因水而兴,一方面人们是为取水灌溉饮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一条宽阔的河道往往能发挥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让文明进入,让商业流通,也让人们顺流而下,走出大山。
解放前,由于时局动荡,龙门周边匪患不断,进入龙门的跑货商人经常遇到山贼劫道。商业流通的受阻不仅让当地经济萧条,一些日常用品无法运达也让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此时,县城旁边的西林河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当时龙门县内西林河流经的重要乡镇建有码头,利用水道,商业逐渐复苏,居民也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西林河作为商业运输的要道,迎来最风光的时期。解放后,龙门县百业待兴,一批工厂开始兴建,而当时陆路交通并不发达,大型机器的运输必须依靠船舶。从世代居住龙门县城的老人口中,记者了解到,龙门建设第一家碾米厂时,需要的建筑材料和投产时使用的机器都是用船运来的。在碾米机运到的那一天,城里的居民都跑去看了,河岸两边站满了人,“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时光荏苒,如今龙门县城内的古码头难觅踪迹,周边已是商铺林立,宽敞的水泥路上车水马龙,处处充满现代气息。我们只能在西林河畔那几棵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老树下,遥想当年码头工人热火朝天装卸货物的场景。
风光一时的水路交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龙门县周边陆路交通的不断建设完善。
今年10月19日,距离龙门县城11公里外的平陵镇,龙门县2014年工业项目招商活动暨台商工业园建设启动仪式举行。12宗新增项目进行了签约,总投资达50.35亿元,投资企业主要经营生物制品、智能家居、工艺饰品等。当被问到众多企业为何选择落户龙门,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频繁提及的就是“交通便利”。
目前,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通车近3年,龙门县早已结束了没有高速的历史。接下来,通过龙门境内的还有大广高速、汕湛高速、粤湘高速以及惠大高速龙门段延长线等。这些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能带动当地与珠三角城市的商贸往来,同时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粤东北山区两翼转移、开发旅游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珠三角与粤东北、江西、福建、华东地区之间新开辟出快速畅通的绿色高速路。
水电兴起
成为当地经济增长重要手段
在龙门县水利局,记者见到了在水利系统工作了近20年的邓自坚老人。在这位已经76岁的老人口中,西林河就是龙门人的“命根子”,因为在每一个时期,这条母亲河总是会为龙门的发展带来转机。进入和平年代,虽然作为交通要道的风光不再,但西林河却为龙门人提供了另一项重要的资源—电力。
1953年,为贯彻“大力兴修小型水利,着重兴建山塘水库,以治旱为重点,蓄水防旱”的水利方针,龙门县的水利建设自此兴起,也促进了小水电的发展。1963年,龙门县在西林河上建成第一宗县办小水电—龙平渠水电站,正式拉开了龙门水电建设的序幕。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冰箱空调随便用,要知道当时在农村,家里有盏常开常亮的白炽灯已经很了不起了。”回想往事,邓自坚老人不禁感慨,水电的发展给龙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人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当一个又一个水电站建成投产,电气化对于龙门人而言已经不只是那只常开常亮的白炽灯。1985年,龙门县人口平均工农业产值535元,比1978年增长75.6%,并且城乡用电量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了中国式初级农村电气化的标准。经当时的广东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组织验收,龙门县在1986年3月14日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颁发证书及奖状。
时至今日,龙门水电事业仍在不断发展。为充分利用好西林河水资源,龙门县计划沿河流梯级开发电站12座,目前已经开发11座,总装机容量4.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1.36亿千瓦时。这些电站不仅为龙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也成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水利建设
民心工程保护县城6万多人安全
虽然默默地哺育着龙门人,但母亲河也会有“发怒”的时候。由于地势的原因,在古时西林河更多时候成为增城水患的源头。
在《广东省志·水利志》中,西林河所流入的增江被描述成“在历史上是一条水、旱灾频繁的河流”。根据《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珠江三角洲发生的水灾与增江息息相关,从唐朝末年至建国前,有稽可查的灾情就有288次。每次暴雨,位于西林河畔的龙门县城同样无法幸免于难,整个县城遭受淹浸是常有的事。
为治理水患,建国后龙门兴建了七星墩、白沙河、梅州3座中型水库,1978年动工兴建天堂山大型水库。上述水库的建成,减轻了龙门县城遭遇洪灾时受到的灾害,特别是梅州水库建成后,有效削减了增江洪流,除龙门县内永汉镇直接受益外,当时增城境内正果、腊圃、派潭等地均间接受益。
此后,龙门县城还先后建起西林河堤防和白沙河堤防。过去几十年间,两条河堤对龙门县城区防洪排涝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不理想,堤防不闭合,堤坡稳定和挡土墙稳定安全系数低,没有防冲设施等不足之处也开始显现。直到2004年10月,经市发展和改革局批准,西林河上又一项重点防洪工程—龙门县城区防洪工程项目正式开始兴建。
据了解,该工程分三期进行,通过对大堤的整治加固,对西林河和白沙河岸边违章建筑的全面清拆,把堤段建成路堤结合形式,使城区和规划区道路建设更为完善。而通过沿堤水闸的兴建,可以解决内涝对县城的威胁,改善排水,缩短雨污水滞留时间。这项集防洪、水资源保护和城市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重点水利民心工程完工,保护了县城两河四岸6万多人口安全以及保证河道周边3万亩耕地不受洪涝影响。实行雨污分流后,每年还可减少流入东江下游的污水220多万吨,经龙门县环保部门检测,该项目二期工程完工后,西林河的水质全部恢复至Ⅱ以上。
同时,龙门县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期间注意结合城市美化,河堤沿岸4.2公里修建了7座观景台,安装新的路灯,并根据城市景观特色种植了新的树种。河堤路也把县城中心的东较文化广场与隔河相望的塔山公园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新的旅游线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西林河的下一个时代是什么?
纵观西林河畔的历史变迁,其天然的秉性和后天的人类改造活动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时代。古时的西林河,由于地势落差大,是下游增城水患的源头,素有“龙门水大浸增城”之说,在《广东省志·水利志》中甚至被描述成“在历史上是一条水、旱灾频繁的河流”,这一时期的西林河,核心的描绘词语显然是“灾难”;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西林河上的航运业逐渐繁荣起来,有史料记载了当年龙门水手在西林河上航行的情景—虎跳潭浪涌水急,河岸左右和中间各突出一块巨石,形成了只有一丈余宽的两个门户,且门户上下水位落差竟有三四尺,船工们提心吊胆,而乘客则宁愿上岸徒步而过,这一时期的西林河,“航运”成了关键词;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河流下游天堂山水库的兴建以及河畔小水电水利发电站的兴起,西林河进入了“水利”新时代。给龙门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与河共生共荣的关系将带领西林河走向的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呢?
整个珠三角地区来看,西林河在旅游资源上的优势非常突出:一方面源于西林河长久以来的水质维护良好,河水干净清澈;另一方面沿河两岸的植被保护良好,尤其是沿线的竹林形成美好的山态,观光养生皆可。西林河的航运史早已画上了句号,但在沙迳的香溪堡旅游区,你还是可以领略到在西林河上漂流的风情;麻柞镇围绕叶剑英将军的红色旅游已然兴起,结合隐藏翠绿之中的古村落,田园风光会引发你无尽的遐思;龙华清水湾项目也已经立项,未来一个全新的度假山庄也将落户西林河畔……西林河的旅游开发已与县城新规划建设同步,“百里生态黄金水道”成为新时期西林河的发展方向。
然而,西林河沿岸的旅游开发目前仍处滞后状态。宏观上看,龙门县域范围内的旅游优势更突出体现在温泉和南昆山山地资源上,西林河整体旅游资源优势排名靠后;微观上看,西林河沿岸涉及到各个镇的镇级发展规划中,鲜有关于旅游开发的规划内容,整体资源整合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如何,西林河“百里生态黄金水道”仍有不小潜力,尤其是西林河上游几十公里仍属未开垦的处女地,风景更加宜人,在休闲旅游当道的旅游时代,这样的资源无疑为西林河的未来打下坚实的伏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