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71岁的王景祥带上老花镜,坐电脑桌前,熟练地敲出一连串数字。33243,33234……对于很多人而言,可能只是简单的一串数字。但对于粤曲创作者王景祥来说,这串数字代表着小曲《青梅竹马》的其中一段。
改革开放以来,他先后创作了300多首粤曲。90年代,由黄俊英、卢海潮演唱的《大排档小唱》最为人熟悉。其后多首作品亦有广泛传唱率,他的作品受到不少曲迷的热捧。
近日,王景祥被省曲艺家协会授予特殊贡献曲艺工作者荣誉,在15人的获奖名单上,他与蔡衍棻、黄少梅、黄俊英等曲艺名家的名字并列。我市文艺创作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编剧李新华说,清远并非粤曲、粤剧文化的传播中心,但是能够有一位在全省有名的粤曲专家实属难得。
有心插柳 成了软件创作粤曲第一人
“他们都是专业人士,我是非专业的。”王景祥说。其实,在最近的14个春秋,他正谱写着一个名叫“专业精神”的剧目。
2001年,在他即将退休的前两年,为了能有更多时间、心思用于创作上,他毅然辞去公职。毕业于中南大学工科,喜欢自学电脑编程的他,那时便立志创造一套《粤曲写作辅助系统》软件。2004年,他成功编制出软件的Windows版,成为了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粤曲创作的第一人。
软件的开发,离不开王景祥的努力,“粤曲讲究声韵,于是我把收录到电脑的全部词语,对应粤语发音规则,与数字进行关联。”除了编程,这个软件还需要输入词汇。至今,软件已收录数十万条词语,他说,希望未来有使用者对词库进行再补充。
软件解决粤曲创作中的声韵处理难题以及简谱的排版,大大地提高了创作质量和效率。不过王景祥认为,软件只是辅助创作,不能代替人进行创作,“使用这个软件是人脑加电脑,电脑不是万能的,不能够全部依赖它,写曲还是以人为主。”
作为王景祥的徒弟,李新华是少数几个懂得使用这套软件的人,他说,使用软件对他创作很有帮助,“最大的帮助就是可以词句检索。在粤曲、粤剧里,声韵是很重要的,我可以通过这个软件快速找到适合使用的字词句。”
2011年底,王景祥受邀以专家身份出席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粤剧保护中心”主办的论坛,发表了《粤曲数码创作的研究与实践》一文,引起了国内外关注。
实现作品和奖项双丰收
粤曲,韵味浓郁,词曲和谐,是岭南文化的精粹之一,而且,粤曲是粤剧的一部分,但它比粤剧更易操作,更易流传。“粤曲在讲粤语的人听来会有一种畅顺感,因为粤语语音本身就有音乐性。”身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的王景祥如是介绍他所钟爱的粤曲文化。
1943年出生于连州的他,童年已与粤曲系下不解之缘,“那时就很喜欢听粤曲。乐器一响起来,我就自然跟着唱。”但是,年轻时的王景祥因为学业和工作,并没有投身到粤曲行业。直到90年代初,王景祥才开始创作粤曲。
而最为行内人乐道的是,2006年,当时有着“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之称的粤晖园特聘王景祥为岭南文化顾问,专门从事粤曲创作。在最初的15天里,他通过粤曲写作辅助系统创作出15首粤曲,平均每天完成1首。那段时间,王景祥共给粤晖园写了60首粤曲,前33首作为第一辑已出版,并由中国曲协副主席、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时成先生作序。
自从参与创作以来,王景祥也因屡出佳作而获奖颇丰。1994年创作的《“歌堂”乐》获省港澳群众粤曲大赛创作奖,并成为当年广东省参加全国群星奖的参赛曲目;2008年创作的《爱心铸丰碑》是省粤剧界为汶川地震赈灾义演的曲目;2010年,《祖国颂》和《毋忘亲恩深似海》获文化部中华颂原创歌曲大赛二、三等奖。其中,粤曲《祖国颂》和《大排档小唱》在两广粤语地区的传唱和普及,至今热度不减。
墙内开花墙外香。近年由他编写的《粤曲》教材,除了在学员和粤曲爱好者进行传唱,还提供给清远市外的粤曲社团和个人,也有人专程购买《粤曲》教材带回美国。
致力弘扬岭南文化
虽然早已过花甲之年,但王景祥不是那种容易闲下来的人。他喜欢学习,喜欢旅行,喜欢打扬琴,他也跟时下青年一样喜欢网购。因为名声在外,近几年,东莞、番禺、中山等地的粤艺社团都曾邀请他前往推介粤曲。偶尔,他还为广州、香港、东莞、珠海、中山和我市部分单位撰曲。
2009年,他始任清远市老干部大学粤曲班教师。每周二、四上午准时开班授课。作为老师,王景祥希望学员能在他的课室里有所收获。使用学校电化设备,用电脑撰曲,用自编软件打谱排版提供教学资料,根据教学需要编辑粤曲视频或音频,制作电脑伴奏音乐等,这些都难不倒王景祥。“王老师很厉害的,他好像什么都懂”,“你今天告诉他想要什么题材的作品,他明天就可以作出一首曲给你。”学员说。
王景祥现时的作品更关注当下社会潮流,创作的题材主要有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平安清城、“凤城的故事”系列等,还有社区粤曲和少儿粤曲。“传统的曲子大多是帝皇将相、才子佳人之类,虽然旋律优美,但毕竟缺乏时代气息,也不适合孩子传唱。”他还关注到现时粤曲、粤剧参与者多为年长人士,希望通过创作富有时代色彩的词句、曲调,带动更多人关注岭南文化,“我希望通过写曲、教曲,弘扬粤曲文化,弘扬以粤语为代表的广府文化,弘扬岭南文化,为繁荣社会文化而继续努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