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台——人物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东台市

31、杨冰(1871—1913年),字冷仙,东台安丰场仇湖乡人,十六岁到古贲乡马舍村庞氏家教书,开始了边教边学的生涯。先后在成都住馆教书,赴日本考察讲学,在“江南高等学堂”、“山东济南高等学堂”等校任教,著有《植树九行图》一书,上、下两卷,将一道几何题解绘成219图,向世人公布。其学术思想与近代发展的组合数学,有若干暗合之处,是20世纪初我国很有造诣的数学家、教育家。1911年,以数学家、教育家的身份当选为江苏省首届议员,并推选为国会众议员候选人。
32、应慈(1873~1965年8月31日) ,俗姓余,名锋,号振卿,出家後法名显亲,字应慈,自号华严座主,晚年号拈花老人。祖籍安徽歙县,上代侨寓江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於江苏省东台县。应慈一心精研佛学,弘扬华严,还多次开讲《般若》、《椤伽》、《圆觉》、《法华》、《维摩》诸经,足迹遍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地,皈依及得戒弟子数以万计,造就了不少僧材及佛学研究人才。1951年任上海抗美援朝分会佛教支会委员,1954年,当选上海市第一届人代会代表,并以後各届连任。同年被推选为上海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7年,以85岁的高龄,在上海玉佛寺讲《华严经》全部。同年,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62年,在中国佛协的第三届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并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1965年8月31日,病逝於上海慈云寺。
33、戈公振(1890年11月27日—1935年10月22日),名绍发,字春霆,号公振。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人。我国著名爱国记者、新闻史学家,近代新闻学奠基人。从1912年起,开始走进新闻界,先后任有正书局出版部主任、《时报》校对、助理编辑、编辑、总编等,勤奋工作了15年。同时他潜心研究新闻学和中国新闻史,著有《中国报学史》,编译《新闻学撮要》,《新闻学大纲》等书,他开创的《图画时报》在中国画报史上揭开新的一页。发起组织和主持“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和“上海报学社”。1925年以后,先后在上海复旦等几个大学新闻系任教,多次举办新闻讲习班,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新闻人才。1929年初应聘在《申报》馆,与陶行知、黄炎培并称为“史量才智囊团”,1932年4月以记者身份参加中国代表团随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在上海、东北等地调查日军侵华暴行,文章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发表。同年9月又前往日内瓦参加国联讨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会议。先后两次至欧、美、日、苏等国考察新闻事业,并受国际联盟邀请出席了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和其他一些国际性会议。1933年3月随中国首任驻苏大使颜惠庆去莫斯科访问,后留在苏联,研究和报道社会主义的苏联,对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1935年10月15日从苏联回国参加抗战,一周后逝世,临终前留下“我是中国人”不朽名言。
34、徐一朋(1892年~1972年),原名鹏,又名云生。东台县栟茶镇(今如东县)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法国国立里尔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在美国学习期间,兼任中国国民党纽约分部机关报《民气日报》编辑。1925年,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赴广东投身革命。东江之役失败后回江苏,曾任栟茶党支部书记.,。
35、朱华(1892——1954),字实秋,男,汉族,江苏东台富安镇人,民国时期爱国人士。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早年响应孙中山号召投身革命。历任参谋部参军、参谋部警卫军参谋长、广东东江善后督办公署参谋长、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副官长兼管理处长,广州卫戍总司令部副官长。1927年11月28日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军务处处长。后任第二路军司令部副官长、第四集团军兵站总监兼平汉铁路运输主任,平奉铁路管理局局长。1932年4月任正太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务处处长,国民党购料委员会监察委员。1939年任第三战区长官部办公室主任。1949年当选江苏省参议会副议长、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参事、华东水利部参事等职。
朱华在正太铁路任职期间,与局长王懋功一起,积极支持铁路员工开展收回法帝攫取30多年的铁路路权的斗争,为因“二七”罢工被开除的工人安排复业,支持工人恢复工会组织,建立工人俱乐部、子弟小学、职工学校、职工医院,创立职工消费合作社,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深受工人拥护。1935年,正太铁路员工自发募款在石家庄修建了一座“懋华亭”,以纪念王懋功、朱华二人的功绩。
36、陈邦怀( 1897 — 1986 )字保之,室名嗣朴斋。中共党员,古文学和考古学家。祖籍江苏丹徒,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今东台市)。曾在东台达德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执教。 1931 年在天津中国银行任文书职。 1952 年离任。 1954 年受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后任副馆长。 1979 年任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同时兼任天津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生前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甲骨文合集》编委会委员、天津市文物保管委员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口岸文物出口鉴定组顾问。其潜心研究《说文解字》,著述不辍.。
37、邰爽秋 ( 1897—1976)中国近现教育家。江苏东台人。19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2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1931年,同教育界人士共同发起规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倡议利用庙产兴办学校,任南京中学校长,中央大学、中山大、河南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多年致力于民生教育,为民生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主张民生教育“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为脊干,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而达到民族复兴的教育”。著有《民生教育》、《教育经费问题》、《教师节与教师幸福问题》、《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普及教育问题》、《教育行政测量法》(英文)等。
38、马仲殊(1900.9.16--1958.1.26),又名鸿轩、广才、笔名马二先生、老秀等,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教育家。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人。1925年于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先后任江苏第八师范图书馆主任、广州培道女中语文教师、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做语文教师、《前线日报》社社长、江苏第一临时师范语文教师、东台县立中学校长兼语文教师等。积极投身新文学运动,致力于新文学创作。创作小说30多部(篇),大多选入当时的“选集”和“丛书”,《三太爷》和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同选入《中国现代小说选》,《李星》和郁达夫等人的作品同选入新中华丛书《瓢儿和尚》,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也选有其作品。译著有美国赛珍珠的《大地》、《儿子们》以及《小说作法大纲》等,并写有文学理论专著《文学概论》(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中学生文学》、《中学生小说作法》等。代表作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曾风行全国,先后再版7次。《解放日报》曾报道过他的语文教学情况。赵景深所编《中国新文学史》和鲁迅、郭沫若都曾对其作过评价,享有“海属泰戈尔”、“名小说家”称誉。
39、卢秉枢(1902—1942年4月17日),又名玉衡,男,汉族,江苏东台梁垛镇人。外交抗日九烈士之一。1934年夏随邓中营总领事一行去菲律宾驻马尼拉总领事馆任主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中国驻菲领事馆官员三年内组织旅菲华侨向国内捐款1200万菲币支持抗日。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菲律宾遭受严重威胁。卢秉枢等誓死坚守岗位,与各侨团领袖及华侨抗敌会共同组织“战时服务队”,安排华侨疏散,焚毁重要文件及一批在美国印制待运回国内的整船中国钞票,使国家免遭了重大损失。1942年1月4日,卢秉枢和中国领事馆总领事及其他馆员先后被日寇逮捕,施加酷刑。他们临危不惧,英勇斗争。4月17日卢秉枢等8人集体惨遭秘密枪杀。
40、吴作民(1905年2月13日—1984年2月4日),原名吴振汉,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人。大学毕业。1923年任富安高等小学校长,1931年任正太铁路局职员,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晋冀豫省委秘书、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秘书长、中共太行区党委秘书长、经济部部长兼晋冀豫边区工商处处长、太行区行署副主任、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云南省财委副主任兼财政厅厅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副省长兼计委主任、团办主任、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省检察院代理检察长、省革委会副主任、云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2月4日逝世。逝世前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仪式,遗体献给医学研究。
41、默如(1905—1991年) 现代僧。江苏东台人,俗姓吴,度名能识,名印识,字默如。10岁,随蕴谷老人至东台如来庵出家:20岁于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历参扬州、镇江、上海、杭州诸大名寺后,返东台如来庵常住。22岁入常熟法界学院。闽南佛学院肄业后为助教三载,至浙江奉化雪窦寺阅藏经,又在金陵佛学院及镇江竹林佛学院讲学。1937年),于常州天宁佛学院任教,兼历知客、库司、常住十载,受证莲、钦峰和尚教诲甚多。1946年,常熟兴福寺潭月密明禅师授于记莂,为临济四十四世。继常熟宝岩寺法席,住持三载。1949年春,主台湾基隆灵泉寺、新竹灵隐寺讲学。1952年任基隆佛教讲堂导师,此后任台湾中国佛教会弘法委员、《中国佛教》编撰委员:1960年应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邀清,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讲经演说、同年当选为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此后去屏东、高雄、台中等地讲经弘法。1968年设计改建法云精舍,更名为法云寺。1977年协助创建高雄复古寺。1985年前往印度参瞻佛陀八大胜地:1990年返回天宁寺参加三坛大戒法会,亲撰《常州天宁禅寺同戒录》序。1991年6月21日,圆寂于台北。一生从事佛学研究和讲经教学、造寺弘法。主讲经文有《金刚经辑要》、《华严普贤行愿品论》、《地藏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论》、《大乘三系通论》等。师一生著述甚富,可谓著述等身,其主要著述均汇入《默如丛书》经.律.论、著五册。


木凉花开123(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