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民间艺术
1、五音戏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周姑子”、“秧歌腔”、“五人班”,起源于章丘、历城,四方传开,成东、西、北三路。淄博市是西路五音戏的故乡,现在的淄博市五音剧团,是全国保留这一剧种的唯一专业演出团体。五音戏定名,在1933年。这一年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带人去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厂方赠锦旗一面,题字“五音泰斗”,赞扬演唱者五音洪亮,字正腔圆,从此“时鼓子”西路班子演出时,自称“五音戏”。
五音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知名演员,50年代前,李德兴(艺名“根柱子”)以唱得好出众,高桂芳(艺名“半碗蜜”)以唱腔词句华丽出众,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闹得好出名,邓洪山(艺名“桃”)以做得好出名,四人并称五音戏“四大名旦”。
五音戏传统剧目丰富,有16余出,其中《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彩楼配》、《乡里妈妈》、《安安送米》、《赵美蓉观灯》、《双生赶船》、《王林休妻》、《拐磨子》是代表剧目。剧目的内容反映民间生活中的家庭伦理,婆媳关系、夫妻感情,所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2、“吹牛”闹元宵
淄博年节期间有一种群众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其方法是,以一个村的一角为单位,组织成伙,以锣、鼓、琐呐、三弦、二胡等乐器组成乐班,由两人展示一块画着一头大牛的画布,吹吹打打向另一角作挑战,到预定地点后,乐队在大牛画布后大吹大擂,演员在画布前大摇大摆地表演。这时,对方派出代表谈判,说明自己演出的时间与地点,表示应战。若无力应战,就被“牵牛”,民间视为很不体面。在这种形式的推动下,每逢年节乡间总有你来我往的演出,气氛十分热烈。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充分显现出淄博古城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真的是"梦萦千年古埠,尽情民俗狂欢"。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60925102.html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94861601
网络营销能力秀网站:http://www.wm23.cn/niulinglin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