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回调马和它的传习人

家乡区县: 广西昭平县

仙回是我县唯一一个瑶族乡,这里山奇、水秀、洞幽、人美。相传,犹似桃源圣地的美景吸引了不少路过的神仙,乐而忘返,故名“仙回”。事实上,除了自然美景,这里为外人所知的是其奇特的人文景观——大中村马威屯瑶族调马舞。

“神马”传说不是“浮云”

“关于调马的传说有很多,在此我给你们介绍2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调马传承人之一周泉直奔主题的向笔者一行讲述了祖辈留下来的故事。
相传400年前,天神社王公巡查人间到仙回,为了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天仙生活,就此托梦给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求乡邻用纸、竹等料按马的形状扎成竹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和次年正月中旬烧香点纸,调马游村,祭拜神社,准保安稳,和睦共处,年年五谷丰登。 老人得梦后,庭神大开,即招全寨人们商讨,得到各姓人们支持,同按神仙指点扎马调马,每年一贯依照执行,确是灵验。
另外一则传说比较通俗,传清同治年间,村庄四周树高林密,杂草丛生,老虎经常闯进村伤害人畜,甚至发生过“老虎一夜闯十二舍”之事。马威屯的一位村民苦思冥想之后,用毛竹片扎成一匹威风凛凛的马,在马身贴上彩纸,佩戴铜铃,用镜子做成两个又大又圆的眼睛,炯炯有神,将这匹马放到进村的路口上,并挂上彩灯,老虎来时,看到个庞然大物,听到风吹铜铃叮当响,被吓得魂飞魄散,望风而逃。说也奇怪,老虎被这以假乱真的马吓跑之后,再也不敢进村了,后来就兴起了调马的习俗,逢年过节到各村各寨进行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好年成。

调马艺术的百年传承与发展

“这2个传说,你更相信哪一个?”
面对笔者的疑问,周泉不愿多想的选择了前者,他更愿意相信调马是上天给予马威屯人民的恩赐,所以每次举行调马活动的第一件要事就是拜祭社王公。
调马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史料记载的,清光绪年间,随着人们连接外面文化礼节日趋进步,由马尾寨几个聪明的人把马文化深层扩大,艺人有:龚思宁、龚思之、周永嗣、刘继昌、龚思贤等。这些艺人按照当时皇帝巡礼方式,照古人故事编号,在每盏马灯的上方展示当代人的劳作工具,如磨谷、冲对、锯板,戏剧有猴子翻杆等,每盏灯有诗句作配,调时按玄机动作齐舞,来展现当时文化。
为传承前辈们的文化艺术,后由龚思行、周定伦、周世万、龚仕熙等艺人进一步提升马灯色彩,改到夜间来调,在每盏马灯点上用茶油作星火放光,故此有“狮子看武功,调马看马灯”之说。
调马场面,先组成50人以上队列,帅旗率队在前,灯人串步跟上响锣鼓,吹牛角号队列并成鱼在头、凤在尾,寓意鲤鱼跃龙门,凤鹏程万里,步步高升。后由老艺人唐永基、唐永成、周永其、周兆年、刘世明、刘瑞昌、唐永达、陆中阳、周经武、周美玉等继续弘扬,据传当时民国动乱时期马尾寨年年调马,保来了风调雨顺,凡土匪、猛兽进了村都被神马吓得夺命而逃。

“喜爱”是调马传承人的动力源

时至今日,调马已经作为仙回瑶族的民间文化艺术而大放光彩,它折射出仙回人民的智慧和文明,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在调马期间瑶族同胞会用美味佳肴款待各地亲朋好友,青年男女趁此良机,通过互相结识了解,倾吐爱慕之情,选择如意伴侣。
在“非物项目传习所”,周泉正在排练和传授调马艺术。说到传承人,周泉更愿意相信自己只是其中一份子,没有传承人一说,因为马威屯个个都是传承人,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其得以传承的动力源泉。
“一呼百应,遇到大型的节庆,不少外出务工的子弟也会千里迢迢赶回家来。”周泉为有一帮团结的乡邻而感到自豪。所有的彩排和演出都是自愿参加,马威人不等不靠,自发传习和宣传调马文化得到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先后为其颁发了自治区“优秀文艺队”,贺州市“优秀村(屯)文艺队”,并先后被列入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欣在雨中(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