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文化
今县内汉人,多是明朝以后迁来的。以方言划分,分为本地(广府)族群与客家族群。本地(广府)族群,讲本地白话(属粤语),军声与之差别不大,可归一类。客家族群,讲客家话,惠州声、河源声与之相近,可归为一类。根据方言、原居地、迁入年代等,制表如下:
族群
方 言
原 居 地
迁入年代
举 例
本地(广府)
族群
本地白话,军声
珠江三角洲、福建、南京等地
明朝
黎埠一所钟姓,寨岗二所颜、梁、班、蒋、邓等五姓,七拱三所叶、沈、张、冯等十姓,户村唐姓等
客家
族群
客家话
惠州话
嘉应州、惠州、韶州等地
清朝中叶至民国
黎埠黄、杨、邓、李、陈等姓,寨岗曾、罗、李、潘等姓,七拱邱姓等
1、本地(广府)族群
明代,为安定社会,多次征兵入境驻守,先后设置百户所、军屯、营、闸等军事单位。(1)明洪武三年(1370),四会县人、都督唐鉴率师攻取阳山,命五子留守下来。(2)洪武廿八年(1395)设连州千户所,下辖三个百户所,驻守县境。当时,南海县班博、蒋鉴,与顺德县梁均达等调驻二所。(3)永乐二年(1404),驻军奉命屯田,设酒楼等六屯。其时,三水县人、千总禤秀迟进驻寨岗铁坑;百户长蒋祖升进驻二所。(4)成化年间(1465~1487),设高滩、饭甑、白芒等营。这些驻军,多数来自同属广州府的珠江三角洲,许多人定居下来,成为土著居民。其后裔即是本地(广府)族群。
本地族群,对阳山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驻守山区,维护安定。(2)开垦荒地,安居乐业。(3)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建了同冠水高滩坝、杨柳陂及七拱三所军圳等,至今利民。
旧志云,“(阳山)地据形胜,其俗喜战斗,轻生死,有古烈士风”;明代《连州志》称“今时以勇力应募能摧锋陷阵者,必称阳山人,犹有何、李(本县唐代将军)之风”。是本地(广府)族群的第一特征。明朝的本地(广府)族群于乡村修建祠庙,并将本姓开基祖与神明一起供奉,以示对土地的占有,是本地(广府)族群的第二个特征。
2、客家族群
清朝中后期,大批客家人迁入。初入境的客家人,一是租种本地人或官府的土地,或为雇工,以谋生存;二是与本地女子结婚,得到赠予土地,以图发展;三是经营小本生意,谋取生存。无论何种方式,勤劳节俭的客家族群千方百计积累钱财,陆续购入土地,落地生根。
客家族群,对阳山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1)视土如命,精耕细作,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量。(2)苦心经营,善于经营,兴旺了黎埠、寨岗、七拱、秤架等商埠圩场。(3)咸丰乱世,投身治乱;抗日战争,抵御入侵。清朝民国涌现了近十名将军,几乎都是客家人。(4)好读诗书,人才辈出。客家人使同冠水流域摆脱了五百年荒乱,跃为晚清以来的连阳地区的四大文化区之一。(5)清末民初的客家人李谨初、朱海均等出洋打拼,致富之后,对家乡建设作出不少贡献。
经过了太平天国战争,形成了黎埠“黄杨邓”、寨岗“曾罗李”、“七拱邱姓”等客家望族,掌控了县境军政、经济、文化,使无地、无钱、无权的客家族群迅速崛起,成为强势族群。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可见,瑶族对阳山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地(广府)族群奠定了阳山地方文化的基础,客家族群振兴了阳山地方文化的活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