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文化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关隘文化,是阳山县军事文化的代称。
旧志称,阳山“群山环峙,湟水中贯,崇冈激滩,最为险要,据江海上游,为楚粤门户”。秦取南越,在县境凭险设阳山关、湟溪关。之后,阳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险要的山河,造就了特有的关隘文化。
(一)古关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攻占岭南,沿南岭修筑阳山关、湟溪关、横浦关(今南雄县梅关),以掌控之。秦末世乱,南海尉赵佗占据三关,建立南越国。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下连江,次年灭南越。同时,在阳山关、湟溪关一带设阳山县。
1、阳山关
阳山关,在县北岭背、秤架一带。其北面,扼守郴州南下宜章县的骑田岭古道;其南面,连接秤架古道、秤架河,顺连江入北江,通广州。
汉代以后,岭南地区纳入华夏版图,接受中央政权的管治,阳山关失去了军事意义,淡出了历史舞台。
2、湟溪关
湟溪关,在县西北同冠口一带。其北,扼守从连州南下的连江;其南,顺江南下阳山、连江口,通广州。
自古以来,连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要道之一。秦汉征南越,均分兵顺连江南下。连州城下至阳山县城的依次有龙泉峡、贞女峡、同冠峡、大理峡、龙牙峡,
是最险要的河段。古人云“路伏波率师南下,若入虚谷,若升虚邑,不闻有扼而拒之者,地利岂足恃哉!”信之。连江沿岸,历代驻兵把守。湟溪关,“湟”即湟水,“溪”即涟溪,即今同冠水。
(二)古道
既有古关,必连古道。县境有多条古道,以秤架古道、清连古道最为重要。
1、秤架古道
秤架古道,是阳山关下的秦汉古道。南起青莲圩,沿秤架河北上,至三元坳止,约一百公里。其南,接连江,通广州;其北,过阳山关,往湖南宜章,通中原。
古道上,有宋天禧四年(1020)《修白芒石路碑记》,明万历廿二年(1595)《接洋路记》,清光绪廿二年(1896)《七娘庙岩碑记》等石刻。1984年,岭背镇蒲芦洲汉墓出土了战国青铜矛、汉代五铢钱等文物。
2、清连古道
清连古道,是笔者新发现的一条清远市最长的古道。南起清远县城,北上石潭,经县内七拱、大崀、黎埠,过连州九陂,至连州城,长约二百公里。其南,通广州;其北,接湖南。是连州(或阳山县)经清远到广州的最快捷的陆路官道。
古道上,有明万历廿二年(1594)《重建燕岩路记》、清道光廿九年(1849)《重修径口大路碑记》、民国《筹建黎埠新庆街口浮桥小启》等碑刻。明清时期,沿路有百户所、营、汛、卡房守护,建有凉亭竭息。
(三)军屯
明洪武三年(1370),招福建陈阳满等386户入籍当差。洪武廿八年(1395),设连州千户所,下辖一所(今黎埠镇枫化林村)、二所(原阳山县寨岗乡军洞村,今属连南县)、三所(今属七拱镇),驻境防守。每百户所分2个总旗,共有120人。总旗下有5个小旗,每小旗10人。永乐二年(1404),百户所奉命就地屯田,又增设酒楼、马槽、户村、小江口、杨梅坑、通儒6个军屯。军士为军籍,世袭为军,军饷多由生产的粮食拨充。嘉靖年间,县境有设20营、10闸、5堡、3军屯。其中,剩下酒楼、马槽、通儒三屯,有田8164亩,收粮2016石(241920市斤)。清康熙十五年(1673),三屯的田地增加到14459亩。
六百多年前的正月初六,福建叶元青率领沈、陈、邓、张、冯等十姓人,远征阳山。此日,成为三所村最隆重的节日。三所村有十个小旗,其人讲军声,其村有围城,耕作军田,田有军圳等。
(四)其他
唐宋以来,县境设有军事组织,防守邑城乡村及水陆要道。唐宋古镇,有清泷、铜台。明朝设营、闸、堡,清朝置营汛、卡房等。至今,乡村山野上仍有不少围城、山寨、碉楼、闸门等遗址。最近,杜步山顶上发现了数公里长的古代长城,轰动一时。
作为历代军事要塞的阳山县,千百年来,流存大量古代关隘、古道、军屯等军事方面的文献记载、碑刻、遗址等文化遗存,涉及粤北乃至岭南的开发、军事、交通、移民、民俗等方面的重大学术问题,对研究探索岭南文化有重要价值。

(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