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文化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将军文化

阳山之境,雄关险隘,“扃钥南北,襟带百蛮”,古来征战之地。县民多为驻军后裔,民风彪悍,崇尚武功。这一方水土,孕育人杰,多为将军,汉代以来计有二十多人。
(一)本县将军
汉朝,吴霸,初守洭浦关(今连江口),后驻浈阳(今英德浛洸),招民垦荒,百姓将驻兵之山命为吴山。汉昭帝时,擢牂牁太守、中郎将,改立夜郎国国王,威震西南边陲。
唐朝,“安史之乱”中,何昌期、李玉珪以精湛武艺,受郭子仪元帅器重。其中,何昌期一马当先,打败叛军枭将高秀岩,扭转被动的战局。累立战功,有“何十万”之誉,官至千牛卫上将军(禁军司令)。李玉珪,摧锋陷阵,所向无敌,著有战绩,官至右卫将军。何、李将军,后封尚书,立庙享祭。
宋皇祐年间(约1053)侬智高叛乱,十八岁的徐烈士(佚名)代患病父亲统兵出征,身先士卒,壮烈牺牲,敕封厚葬于高要县。
明朝初年,扬州都督唐鉴攻占阳山,命五子驻守阳山,今县内有后裔一万多人。隆庆五年(1571),千户长冯国宝驻守江华县,贼众围攻,孤军奋战,力竭战死。赐封忠烈都爷,庙祭于江华、道县。
清朝,太平天国战争中,缪胜于败军中力救七皇叔,执掌御林军,出任梧州副将、汀州总兵,官至一品提督、建威将军。黄相奎,英勇善战,历任肇庆水师参将、连州三江协副将,官至二品、武显将军。
民国时期,粤桂战争中,黄鸿猷先任粤军军长,后任桂军军长、参谋长。薛广,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北伐。1937年的淞沪战役中,身负重伤,擢升团长。之后,参加三次长沙战役,著有战功。送印度受训,升师长。1945年秋去世,追赠中将。陈见田,保定军校毕业,参加北伐。1939年后,一直在粤北抗战。其中在清远源潭,从化良口、牛背脊等地,浴血奋战,积极抵抗,升副师长、师长,官至中将副军长。李及兰,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东征北伐。抗战期间,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历任军长、副总司令。战后,任淞沪警备总司令,擢国防部参谋次长。邱士发,初为孙中山卫士,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东征北伐。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抗战期间,任战干四团少将主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副校长。战后,升国防部总务处中将处长。陈国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北伐。抗战期间,驰骋粤北、粤东战场。在从化、增城战场上,屡建奇功,升副师长、师长,官至中将军长。
共和国,有武警广西总队长温吉粦少将。
众将之中,何昌期、李玉珪有功于社稷,赐封尚书,成为清远市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何昌期晚年归隐于西安市郊何家营村,其后裔传承他当年演奏的唐代鼓乐,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吴霸与何昌期,是本族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后裔散布海内外。放牛仔出身的缪胜、黄相奎,英勇善战,著有功勋,晋身将军之列。按清礼制,诰封缪胜祖上三代建威将军,诰封黄相奎祖上二代为武显将军。民国时期,李及兰、邱士发等,多为黄埔军校出身。此外,既有黄相奎、黄鸿猷父子将军,也有陈见田、陈国祯叔侄将军。
(二)征战将军
南北朝,有以战功而封阳山郡公的镇南将军欧阳頠、安远将军欧阳纥父子。汉武帝时,有经阳山征南越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偏将军郭孚。入阳山平乱的将军,有南北朝都督兰钦,宋代提辖杨畋,明朝南雄侯赵庸、都司陈璘、参将杨衢等,清朝都统松桂、提督殷化行等。其中,明代的陈、杨等将军,被县民广为庙祭。
(三)战争事略
宋代以来,县民不堪阶级或民族的压迫,多次起义反抗。1948年,阳山人民举行武装起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一定贡献。
上述将军,对本县乃至民族、国家都作出过贡献。一是维护安定,国家统一。二是抵御外族入侵,挽救民族与国家存亡。三力增县学名额,修建社学、凉亭等公益,促进乡邦建设。以黄相奎、黄鸿猷居首功。四是造就与延续县境尚武传统,形成了我县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