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地处南岭山脉多金属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有“聚宝盆”之称。其中,主要矿产有银、铜、铁、铅、锡、锌等35种,煤炭储量近2亿吨为最多。
(一)文献记载
阳山矿冶业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后魏书》“银出阳山县”。又,《新唐书》“阳山县,有铁”;《宋史》“阳山县,有铜坑、锡场”。明清史志,屡见不鲜。
宋代,以冶银为主。旧志记载:⑴宋开宝五年(972),同官开银铅场。⑵银冶:一在同官场大宝岭,一在元鱼场赤岩。宋元符崇宁(1098~1106)间,烹炉纷集,岁上供银六千八百两。
明代,以冶铁为重。《永乐大典》记载:(1)“牛鼻坑,出铁”;(2)“铁冶,在县东五十里,出宝山前......洪武六年(1373)......分置炉治一十五处,签点坑夫一千名,博士一十名,每岁烧办生铁七十余万斤解官。”当时,全国有十三个冶铁所。其中阳山冶铁所年产量占全国总产的十分之一,足见其在全国冶铁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矿冶遗址
悠久的矿冶业,留下大量矿冶遗址。今乡村山野上,仍有不少叫铁坑、银坑、铁屎墩、铁屎坪、铁屎堆的地名。阳山县第二中学、黎埠中学,就建在铁屎墩上。
秤架乡东坑坪,古名银坑坪、铜坑坪,是千年古矿山,至今仍然采矿。此地盛产银、铅、锌、锡、硫、砒等八种矿,又名“八宝山”。以产银为主。冶炼好的银饼,存贮在附近一个叫“银洞磅”的山洞。有箩山庙,奉祀铜略锅十三公、金、银、铜三位大王。
古代矿冶的文献记载与遗址,一为研究本县、本省乃至全国的矿冶史提供重要的史料。二为勘探矿产资源,提供重要线索。今黎埠铜矿、太平铁矿,秤架、杜步、江英的铅锌矿,与史载相符。三有关矿冶的地名、传说与信仰,丰富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由古至今,矿冶业一直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