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文化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阳山县信仰文化的多样性,是千百年来多种文化的积淀。除了传统佛、道、儒三教,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复杂的地方信仰。越人善占卜,瑶族祭盘古,驻军祀关帝,广府信观音,客家尊杨公,福佬奉天后。还有,农业的禾花仙姊,矿冶的金银铜大王,糖寮的车公,牛有牛坛,龙有龙神......等等。诸神之中,源于本地的张侯是最受民众崇拜的神明。寺庙之中,以北山古寺的影响最大。
(一)阳山第一神——张侯信仰
张侯,名瓒(或缵),唐开元年间(713~741)某年八月十四日,生于阳山县尝岁乡陶江水。七岁读书于乡中芙蓉山。长大之后,以草作船,往来水上,乘龙入潭,出入上下,无所不能。某年四月十三日,得道于芙蓉山上。于是,乡民在山上建起庙宇,供奉祭祀。凡遇天旱,有求必应,故名“灵济祠”。宋嘉定十一年(1218),县境大旱,知县邵璹(shú)至祠求雨。礼成,大雨骤至。田地得于滋润,庄稼喜获丰收。朝廷闻报,赐为“显祐侯”。后封“邵王大帝”。明清时期,官民至庙求雨,一一灵验。最终,形成了特有的张侯信仰。
张侯信仰,有几方面内涵。一是县内惟一称“帝”之人、之神。二是乡村最受尊崇的神明。旧志载有宗教场所385处,张侯庙有8处(韩文公祠仅3处),兼祀张侯的祠庙50多处。三是张侯与韩愈载入祀典,享受官府祭祀。四是存有宋代《敕封灵济庙显祐侯诰词碑》,以及明清张侯庙碑、汉瑶民间经书等文献。
一千多年来,张侯信仰的形成、发展、传播,贯穿及弘扬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文化内涵,涉及连阳地区的开发史、移民史、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学术问题,对研究和探导连阳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和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无疑是我县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二)北山古寺
北山古寺,在县城贤令山麓,坐北向南,占地约一公顷,是县内建筑规模最大寺庙。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葱茏,溪流潺潺。寺内古木参天,桂香幽然。明朝阳山十景,这里以“禹门叠浪”等占了三景。
北山古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之后,多次重修。旧时,出县城沿山径而上,先到禹门桥,溪流深涧,三叠飞下,白浪排空,景曰“禹门叠浪”。过桥上到寺前台地,环顾山坡,桃李烂漫,景号“寺门桃李”。古寺建筑有四楹,首楹之右为郑仙翁祠,左为韩大仙祠,中为大门,上刻“北山古寺”。入山门,金水桥跨放生池而上,是二楹的元帝殿。殿右为三元祠,左为七贤祠。拾级而上,到第三楹的观音阁,其右方丈祠,其左读书松桂林。再上去,是第四楹的大雄宝殿,供奉三宝佛像、十八罗汉,高大雄伟,栩栩如生。后山古洞有一股山泉,叮咚而下,清澈甘甜,流入寺内放生池,景为“古洞韵泉”。数百年来,融合了佛、道、儒的信仰,成为三教合一的寺庙。
北山古寺,现进行着投资数千万元的大规模扩建,已经完成了钟楼鼓楼、罗汉广场、大雄宝殿等首期工程。竣工之后,将成为广东佛教圣地和旅游名胜。

(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