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阳山县传统民俗有舞龙、舞狮、抢炮、山歌、迎醮赛会等,以唱春牛、凤舞最有地方特色。
(一)唱春牛
唐代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阳和未解逐民忧,雪满群山对白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可见,唐代连阳地区有“打春牛”的习俗。宋代颁《土牛经》,“鞭春牛”遍及乡里。清代县志记载:“立春先一日,迎芒神土牛,乡人装饰童子,演故事,以架舆之,杂于迎春队中。”最终,形成了以人的娱乐为主、以唱春牛为题的民间歌舞。
冬闲时,乡民自发练习“唱春牛”。春节至春耕时,游乡入村,公开表演。春牛用竹篾、麻线、纸等制成。春牛班,有十余人组成。角色有举帅牌、打浪伞、
提春牛、驶牛者、捡田螺男孩各一人,花旦担花蓝、骑纸马各二人。乐队有敲锣、打鼓、打铙钹、单打(落确鼓),各一人。唱春牛,分舞和唱。舞蹈动作简朴,表现春牛出栏、上路、吃草、饮水、上轭、犁田地、竭息、擦痒等,队伍绕圈而舞,边舞边唱。间中,场外插问串歌,试探歌者才智。牵牛者为配角,有抚春牛而赞春牛的表演;驶牛者为主角,表演驶牛犁田,领唱首句、第三句;花旦、打浪伞、举牌者为伴舞,有扭、摇、摆、进、退等动作,似“扭秧歌”,兼合唱春牛歌的二、四句。春牛歌除歌唱春牛之外,还有猜古仔、十杯酒、拆十字、十二个月、十二古人、二十四盆花、二十四节朔等等。最后,从左向右转圈,打左犁,表演结束。主人给春牛上花挂红,打赏红包。最后,主客双方“驳四句”,比才斗智,互相赞赏。尽兴之后,鸣炮结束。可见,“唱春牛”是村际联欢活动。
广州沦陷后,诗人流亡同冠峡,寒夜的春牛歌声中,依稀看到国家存亡的希望:“山月如勾窥客舟,谁家儿女唱春牛?荒年不是平常事,愿卜黄金满地秋。”
唱春牛,是粤北农民敬奉牛神,祈求丰收,自娱自乐的民间歌舞。它是含有祭祀、农耕、民歌、舞蹈等内容的原生态民风遗俗,当是岭南优秀民间文化遗产。
(二)凤舞
俗语云“田心鹤,迳下猫,东江龙,旱坑凤”。“旱坑凤”,就是杜步旱坑村独有的民间舞蹈——凤舞。
凤舞,又叫双凤舞,源于明朝怀集邓家寨,清咸丰十一年(1861)邓姓迁入旱坑村,凤舞也随之而来。
古时邓家寨前的小河边的山坡上,有一片葱郁的梧桐树,树上栖息一对美丽的凤凰。时而相鸣于树,时而双飞于天。一天,过路的官老爷见到之后,企图将凤凰捉回府中。使尽千方百计,仍无法抓到凤凰,只好悻悻而去。可是,一个牧童来到树下,吹响清脆悠扬的笛声,百鸟和应。凤凰闻声而至,上下盘旋,翩翩起舞。牧童手拿花束,引逗凤凰,凤凰随之飞舞。村民闻讯而来,倍感惊奇。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尽情歌唱:“彩凤飞来我山窝,牧童吹笛凤下坡,迎来丰收好年景,国泰民安幸福多”。此后,村民每年都期望凤凰的降临。于是,村民自制两只凤凰,配以笛子、锣鼓、唢呐等乐器,游村过寨,作凤凰之舞,驱邪消灾,迎吉纳福。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或婚嫁、入伙等喜庆,邀请凤舞助兴。
2007年,凤舞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