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在广最僻......韩昌黎谪是邑,而阳山之名,遂著广天下”。的确,“天下因昌黎而知有阳山”。韩愈文化,是阳山历史文化的第一品牌!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县,世称韩昌黎。系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贞元十九年(803),为灾民请宽徭赋而获罪,贬阳山县令。在任一年多,“有爱在民”。一千多年来,对阳山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令阳期间,政绩斐然。
1、带来先进文化,宣扬儒家礼教。
古诗曰:“左迁来岭表,山城修百政。名教渤然兴,俗浇涤辄净。宣化期年间,膏泽万家庆。”“化到瑶蛮后,荒隅礼教成。”“民知礼义自公始......迩来风俗皆移易”。
2、教民放弃狩猎生产,发展先进农耕经济。
古人云,“昔闻湟关南,异俗真可吒。山居杂瑶壮,猎食薄耕稼……户不闻诗书,日唯追獐麝。自从韩公来,礼义为策驾。务本习渐移,农桑朱无价。入耳有弦歌,从禽废弋射。”“自今美山水,在昔鲜禾稼……贤令辟畴畛,通儒广耕藉。”
3、遗下诗文近三十首(篇),以及石刻、遗迹多处。
(二)离阳之后,千古流芳。
1、后世官吏与文人之师表。
明代知县陈子芳《秋祭昌黎读书台有感》:“芳躅真难继,清流尚可沿。”清代学政李调元谒韩文公祠,叹曰“雅怀继高躅,逸吟别后微吟。白云自千古,可望不可寻。”清末学者简朝亮《谒韩文公祠》,感叹“昔公来谪今吾遁,只抱斯文独咏叹。”
2、激发县民办学之动力。
韩愈重视文教,激励历代县民办学的积极性。宋代,阳山县已有学宫;明代有明伦堂和仰止书院,乡村有社学;清代,县城有阳溪书院、韩山书院,乡村有近廿所社学。这些学校,为阳山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乾隆六十年(1895)考中第六名进士的郑士超等。
3、追慕韩公,代有来人。
韩愈令阳,有爱在民,所遗墨迹,游息之地,百姓视为珍宝,悉心保护。景韩古迹有:一是“千岩表”石刻,二是《远览》诗刻,三是“鸢飞鱼跃”题刻,四是游息洞,五是读书台,均在贤令山;六是钓鱼台,在连江北岸阳山中学校内。以上六处,均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仰止岩、同冠峡等;加上新修的韩愈路、韩愈纪念馆等景观,阳山景韩文化景观计有50多件(处)。古代景韩诗文有100多篇(首、题),其中近半为石刻。作者有阳山人、阳山官吏、过往阳山的人。其内容不乏史料价值,以韩愈令阳政绩居多。
韩愈令阳山,留给阳山更多的是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千百年来,阳山人民一直纪念着他。2005年,成立韩愈学术研究会,修建韩愈纪念馆,召开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对韩愈展开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并把研究与当前社会现实相结合,使研究为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