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的古代建筑有北山寺、文塔、石角围屋、高拱桥等,民国建筑有学发公祠、昆盛围龙屋等。
(一)七拱民居
1、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洋华侨朱海均为父亲朱学发修建的祠堂。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房间182间。前为砖木结构的客家围屋,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洋楼。末代榜眼朱汝珍“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亲书十多楹门联。还有民国政要陈济棠、余汉谋、李汉魂题写的匾联。抗战后期,为黄埔中正中学250多名师生读书、生活的校舍。
2、孙中山七卫士故居
石角围屋,即是孙中山邱门七卫士故居。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邱汝相从新丰县迁来,与其子孙修建了城池、祠堂、镬耳屋、客家围屋等建筑,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为县内规模之最。兼容了客家与广府、传统与西洋的建筑特色,气势宏伟,装饰精美。1996年,被收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石角村,2007年申报了广东省第一历史文化名村。
(1)四方围城,清道咸年间(1821~1850)修建。长51米,宽44米,高11米,占地2300平方米。仅一门,外嵌铁皮,上有泄水孔,内以“笼子杠”加固。城墙上贯通走廊,两边有枪眼,兼瞭望。咸丰乱后,供奉化蜂退敌的奎星公。外绕护城河。内有枪械库、粮库、住宅、磨房等48间房屋,水井二眼。
(2)镬耳式客家围屋,清嘉道年间修建,有五座,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特色是“门前卵石路、镬耳封火墙,顶有龙船脊,檐刻花草纹,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隔扇做内墙,中间天井水归塘”。其栋与栋之间以天井、廊道连通,四周以房屋围绕,成为一座独立封闭的围屋。它既有广府镬耳屋的高贵气派,又保持客家围屋的注重防卫,融合了广府与客家的建筑特点,故名。
(3)九厅十八井式客家围屋,俗称“上五下五两杠横”,即前排五间、后排五间、左右各一排横屋,前排中为大门厅、后排中为祖堂。以二进三天井为中心,左右或后面可加建房屋。是县内标准的客家围屋。原有10座,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今存8座。
(4)小洋楼,系南洋汇款回乡修建的。其门廊、廊帘、栏杆为西洋风格,墙体、屋顶则为传统特点。砖木结构,二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5)祠堂 光启堂,是邱汝相派下的祠堂,清嘉道年间(约1810-1820)创建。七间二进三天井,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前朝笔架岭,左依马鞍山,右有沙河,后靠群山。门前有龙池(半圆池塘),后依龙台(台地),中为宗祠,整体呈蛋形。按照传统风水理论,寓意象蛋从无生有,似太极阴阳衍生万物,隐喻天、地、人“三才”相合,生生不息。雕樑画栋,工艺精湛,气势非凡。
(6)庙宇 白马娘娘庙,砖木结构,30平方米。永兴庙,是一处社稷坛。
(二)黎埠民居
1、昆盛围龙屋 是县内最大型的半月形客家围龙屋。其前半部呈四方形,后半部呈半月形,共有7个天井3条天街,108间房屋。清乾隆末年(约1795),梅县杨德官兄弟迁来黎埠定居。白手起家,耕田营商,置下千亩田产,十多间铺头。前后用了140多年,历经7代人,才建成。
2、东观别墅 东观别墅,是县内中唯一的别墅,也是府第式客家围屋,为黄鸿猷将军子孙的居所。民国十六年(1927)修建,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正厅达120多平方米,县中之最,旧时摆放桂军总司令沈鸿英送给长女的梧州酸枝木镶云石等名贵家具。建筑精良,装饰精美,工艺考究,用银18担。
3、信善楼 民国十五年(1926)南洋富商李谨初修建。主体建筑呈“田”字形,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有8厅、108间房屋,入住过36户人家。是李谨初父子创办的私立虎岗中学的初址。门窗外饰,及主体建筑的上下二层贯通回廊,属于西洋建筑风格。同时,瓦檐、樑柱、门屏等刻上传统图案的木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