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水蜜桃及吴地桃文化民俗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阳山水蜜桃
桃树是我国的原生物种。早在4000多年前,桃就被我们的祖先利用、选择、驯化、栽培。因为桃树的耐温性良好(一般品种可耐-25~-22℃的低温,花芽期和幼果期受冻温度-2~-1℃),较耐干旱,土壤选择性不强,所以很早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流传栽种。至西汉武帝时,已有史书记载其输出。自古以来,桃在我国被誉为五果(桃、李、杏、枣、栗)之首,受到人们青睐。

1,阳山水蜜桃溯源
阳山水蜜桃的栽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宝庆年间。始建于宋宝庆三年(1225年)的阳山境内陆墟桥,是无锡地区最古老的桥之一,其桥联云:“雁齿云排红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漫柳堤”,这是一幅即景联,真实的反映了当时陆墟桥两岸桃花盛开,红迷一片的春光景象。宋淳佑年间,阳山翠微寺僧大觉禅师应日本僧人明观、智镜劝清,东渡日本弘法,除带去大量的佛学著作外,亦带去了阳山桃树。阳山桃树与大觉禅师及其大量的中华文明,佛教学说,永远地留在了日本九州诸岛生根、开花、结果。

2, 阳山水蜜桃的发展
自元以来,明、清以降,桃树种植在无锡地区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当时江南的蚕桑业异常发达,种桑养蚕是当时农村农民的主柱产业。为填补夏季休蚕期间收益,许多蚕户桑农也间种一些桃树,以期自食或市货得利。
阳山素以阳山石器名世,阳山石器在农耕时代,对东南地区人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影响。阳山石户靠山吃山,上代传下世就是打石为生,偶而也在山坡、高地种植桃树。至今在阳山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了皇母娘娘的蟠桃宴,罗列了许多山珍异果,醉返花果山,误把阳山当做花果山,醉卧在阳山上,遗落了两枚蟠桃,两枚蟠桃在阳山生根,开花,成为了阳山水蜜桃的始祖。阳山上至今有‘醉卧坡’地名。这虽是传说,但充分说明了阳山种桃历史之悠久。元、明时,无锡歌谣云:“惠山街,五里长,一枝桃花隔枝抑,红男绿女满街逛,踏花归来鞋底香”。歌谣反映了当时无锡植桃已有相当规模。清朝乾隆年间,阳山石被朝廷征为浙江海塘用料,其后数十年间,阳山石源源不断地运往浙江沿海。期间,无锡与浙江产桃区的桃树交流频繁,阳山水蜜桃品种和质量有了一次飞跃。当时,无锡西部地区自横山起,九龙山沿线,到阳山桃林连绵,桃树与桑树相映辉。时人秦琦有诗赞曰:“浒溪桥只剩荒树,只见桃花一树存。红艳新移历山西,舟行疑入武陵源。

3,阳山水蜜桃雏型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无锡开民族资本之先,商品经济气息浓厚,农产品商业化渐入人心。而当时无锡地区水蜜桃种植虽然小有规模,但品质较差,果型偏小且酸,更难储运,市场销售前景以当地为主。20世纪20年至30年代间,刘慕九为改良无锡水蜜桃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慕九(1890—1952年),无锡阳山南十里胥山人,其父为私塾先生;刘慕九曾随其父读书五年,成年后以种田为生,家有薄产,多山地,皆种植桃树和山芋,颇有心得,时人称其为“田秀才”。其感于本地桃品之不良,励志改造。1923年,刘慕九打听到武进凤凰山有人从山东购回了优质桃苗,立即前去联系,重金回购。而后十多年间,其精心研究,反复与本地桃树嫁接杂交,至1937年,终于培育成功了一种开红中间白色花的桃树新品——白花桃。白花桃成熟于8月中下旬,果型大,肉质细腻,清香扑鼻,甜味浓郁,汁流如蜜。其时天气渐凉,已耐贮运,大受市场欢迎。白花桃是无锡水蜜桃的成名产品;白花桃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一直是无锡水蜜桃最主要的品种之一。刘慕九先生,是阳山水蜜桃发展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功臣,其功绩不可磨灭。
把优质的产品转化为热销的商品,是阳山几代桃农努力的方向。1930年代末,阳山有了第一只水蜜桃品牌——“耕生牌”,阳山人把以此命名的水蜜桃销往上海,轰动一时,好评如潮。从此,阳山水蜜桃一发不可收,无锡各地桃农纷纷仿效,无锡水蜜桃声誉日隆,终于成为了无锡四大特产(阳山水蜜桃、惠山泥人、清水面筋、三凤桥排骨)之一。

4, 阳山水蜜桃品牌
特产水蜜桃基地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阳山水蜜桃是无锡水蜜桃的继续和发展。阳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环境,独领无锡水蜜桃风骚,成就了无以匹敌的桃中精品。1949年——1984年间,阳山水蜜桃作为无锡特产,位列全国四大水蜜桃产地的地位不可动摇。其它三大水蜜桃产地分别是河北深州、山东肥城、浙江奉化。阳山水蜜桃以“白露”、“玉露”二品牌远销港澳地区,成为了无锡外贸的拳头产品。因为有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无锡的桃树品种有了很大的改观,打破了以前单一的白凤、白花一早一晚两大系列,增加了地产新品种“湖景”、“锡蜜”等,水蜜桃品种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84年至今,是无锡水蜜桃向阳山水蜜桃转型成熟期。进入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改革开放之风吹遍农村大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迫在眉睫。阳山地区作为传统的水蜜桃产区,农业结构逐步倾向于水蜜桃种植。阳山人抓住了机遇,在短短的20多年间,水蜜桃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000余亩,调整到6000余亩,再到现在的12000余亩;水蜜桃产量呈梯形翻番。随着水蜜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水蜜桃的销路成了广大桃农的一大难题。阳山镇党委、政府没有坐视,他们急农所急,想桃农所想,集思广益,广开门路。于1997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阳山桃花观光节“,以政府的名义把阳山水蜜桃推向市场。1998年兴建的“阳山水蜜桃市场”使广大桃农可以风雨无忧地坐卖水蜜桃,这是阳山镇为广大桃农办的大好事。特别是“桃花节”的年年举办,使“阳山水蜜桃”品牌的成型,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现在阳山水蜜桃已形成为著名的农业品牌。这也是阳山人近千来的孜孜追求。“阳山水蜜桃”的成功是阳山镇党委和政府对广大桃农的关心体现。每年水蜜桃上市时,“阳山水蜜桃”热销国内外,各大超市一箱难求。

二、吴地桃文化民俗
自古以来,桃树一直被尊为“仙木”,认为它可以驱邪治鬼,这最早见于《淮南子》中“羿死于桃”的传说。羿善射,其徒逢蒙妒忌,用桃棒把他击杀。羿死后被奉为“宗布神”,宗布神的职责是 管辖天下鬼魂。人们认为,既然桃木能够击杀统领天下鬼魂的宗布神,那么,其它大小鬼魂都应该更加惧怕桃木,于是用桃木制成各种器具用于驱鬼镇邪也就应运而生。道家把桃木制品应用到极致。

1,桃文化之生命礼俗
桃文化民俗贯穿于吴地民众的生命礼俗,这从吴地之人从诞生、成年、婚庆、寿礼等庆典中可以看出。吴地习俗,初生婴儿要佩桃头\顶针箍;男孩6岁之前要把头发理成桃形,6岁后,举行“授头顶”仪式,理掉桃形头发,然后,留发束冠,方可入学读书。此为成童礼,颇为隆重。“授头顶”仪式,充分反映了吴地民众对男孩成童入世,接受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吴地尊师重教的传统。,同时,吴地民俗对女孩“授头发”的礼仪也同样重视。女孩到了13岁那年的“乞巧节”要举行“授头发”仪式,到时,堂屋中供“女马星官”,供桌上点红烛、香,放面条一盘,米制寿桃12个,寿糕一盘,饭、酒、茶等。吃过午饭,放两个炮仗,女孩站在蒲石上,由母亲或舅母为女孩修面绞汗毛,将原来梳的长辫解开,改梳成妇女的“ 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衣裳,着绣花鞋,从此女孩作成年妇女装扮;梳妆好后,跪拜“女马星官”像,这标志着结束少女生活,已经成年,今后要参加妇女的劳动,并可以应聘结婚。这种女孩“授头发”成年礼又称“及笄、笄礼”。
吴地人外出求学、经商,常用一块红布包上一抔家乡的泥土带上,以防水土不服,同时也不忘折几根桃头一起出行。这既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又是一种身处异乡的心理安慰,更充满了辟邪开运,给自己出行带来好运的期盼。
吴地的结婚礼俗中,要用新婚夫妇各7根头发合在一起,用红绳和桃头包扎,称之为“结发”,“结发夫妻”由此而来。这种婚俗暗合了《诗经》种著名的贺婚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世家。桃之夭夭,其茨其实,子之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是福寿的象征,被奉为“仙果”,认为吃了可以长寿不老。《神异经》载:“东方有树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羮食之,令人受益。”《神农经》说的更神:“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之朽。”最美妙的传说是王母娘娘每年于瑶池举办蟠桃会,广邀各路神仙赴会,用三千年一熟的蟠桃招待宾客,食之可以长生不老。吴地之人,到50岁,年过半百,始做寿,以后逢十过寿,但需提前一年,叫做九不做十。60岁花甲叫做大寿,做寿当天要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村上每家每户分发寿桃寿糕。桃是做寿必不可少的物品,你看南极仙翁长一个桃子头,手上还要捧一只桃。桃是长寿,成仙的象征。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便成习俗,成文化,其习惯作用久远流长。

2,桃文化民俗与吴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人们都知道,春联源自“桃符”。明朝之前,吴地民众在门房悬挂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俩兄弟,用以镇邪驱鬼,并于每年岁首更换。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说此事。除此之外,吴地其它礼仪活动,如节日、庙会、民间信仰、祭祀、扫墓等,都少不了供奉桃,桃头,桃木。“桃茢祓禊”的记载说得就是每年逢重大活动,陈列桃后,方能除灾求福。“祓禊”在古代水乡泽国的吴地是春秋两季在水池边举行的一种重大祭礼,其规模较大,非常隆重。
桃文化深深地寓于吴地习俗之中,对吴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吴地的桃文化民俗,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特色,它具有灵性和温情,因而久远而绵长。吴地民众对桃的崇拜,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吉祥、平安、长寿的向往和追求。
桃文化在吴地习俗中的体现,恰巧说明桃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桃文化丰厚的底蕴,深邃的内涵。
桃文化是优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广大。

(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