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的建筑布局和谐之美
窑洞通常有一字型,L型和四合院型。最常见的是四合院式。即以院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的奇数窑洞,中间最高处为主窑,两侧较低处为边窑。有的还在主窑之上再挖小窑,称高窑。高窑与主窑相通。院的左侧为左膀,右侧为右膀,左右膀能挖窑洞的则挖窑洞,不能挖窑洞的便建偏房。窑或偏房门脸均向院内。院的前面通常不建房,多用黄土坯垒成高围墙,只留一道门供人和畜禽出入。在窑洞院落内,有菜园、果树等,一些侧位或阴面的窑洞、偏房还可作为灶房、仓库、禽舍等。这种设计使所有集中在一个院落,安排合理,把起居杂物牲畜划分开来。
我觉得这种设计思想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隐蔽集中,一般一家人都居住的很临近。这也与陕北的居住区域文化有关,大多住在一个村子,祖祖辈辈,也就形成了家族聚居,同一姓氏的聚居的格局。可以看出窑洞院落内窑舍分工明确,各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力求自身无所不能,又与外界无所求。我分析这也与窑洞建在山间交通不便利有关。窑洞的建筑布局也讲究尊卑关系,在比较富裕的大型院落比较明显。例如主窑往往较边窑高些,建筑上的装饰也多。主窑为一家之长所居,也是接人待客之所,边窑由子媳晚辈所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