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的脉络看,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南阳汉文化的基础 。南阳在人类初始的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们繁衍生息于此。历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文化遗址繁多,名人辈出。夏、商、周时代南阳属豫州,其地有吕、申、谢、邓、唐等侯国,春秋、战国时归楚国所有。秦代始置南阳郡。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 会的面貌。
基本信息一、南阳汉文化的发源发展及繁荣
从发展的脉络看,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南阳汉文化的基础 。南阳在人类初始的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们繁衍生息于此。历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文化遗址繁多,名人辈出。夏、商、周时代南阳属豫州,其地有吕、申、谢、邓、唐等侯国,春秋、战国时归楚国所有。秦代始置南阳郡。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 会的面貌。
经济的昌盛必然造就、促进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南阳冶铁业即很著名,《荀子.议兵》“宛钜铁 , 惨如蜂虿”可造出锋利的铁工具。秦末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宛孔氏在冶铸及商业经营方面取得显效。《史记. 货殖列传》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陌池 ......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南阳郡治宛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西汉中期各出铁郡国设铁官官营冶铸。南阳为设铁官的49处之一,同时为全国设工官的九个地区之一。得手工业、冶铁业之利,南阳水利工程召父渠及池陂的兴修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商业也在此基础上活跃起来。《盐铁论. 力耕篇》云:”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汉代画像石墓在此期兴起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政治因素在特定时期于文化的发展也具重要作用。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其著名的28位将领多出于宛县、湖阳、冠军、新野一带,刘秀的公主中有七人封于南阳,另有25人被封为侯王,其它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将等。这些豪强地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颇具实力。对南阳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南阳汉文化的繁荣不仅从史籍中可以发见,从文物考古资料中也得以实证。《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新辟南方17郡, 其财资和铁器等物品靠南阳和汉中铁官提供和调运。文物考古研究方面发现带有“阳二”铭文的铁工具在东南豫章郡(今江西清江)、右扶风(今陕西永春)均有发现。可见当时南阳不仅自身手工业、商业、农业发达,还为汉王朝开疆拓土,维护王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从人文角度看,法律学家张释之、大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汉王朝重臣左雄、朱穆等学者,也正是南阳汉文化精粹的体现。南阳境内存在众多的汉代城址、水利遗迹,莫不证明了汉文化的繁荣。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墓、画像砖墓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汉文化的昌盛。丰富的汉代遗物在南阳境内大量存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