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清:做人做事保持“三种动物”心态

家乡区县: 广东省英德市

踏入不惑之年的罗志清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更多体悟。他说,做人做事,要保持三种动物的心态。“一种是笨鸟的心态,做到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不怕重复做。一种是老黄牛的心态,做到苦干、勤干、实干,任劳任怨,不计得失。还有一种便是骡子的心态,像骡子推磨那样,具有不松懈、不退缩的韧劲。”这三种“动物理论”,指引着罗志清20年的职业生涯一路向前。

笔耕不辍成就多面写手

1994年,罗志清毕业后来到英德市白沙镇一中教书。因工作业绩突出,任教3年便被调往白沙教办担任教研员,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在白沙教办5年间,罗志清在国家、省、市级发表了100多篇教学论文。“那时候获得的各种奖励,占了我工资收入的一半。”他的事迹也因此被收录在《中国人才专家库》、《中国青年教师明星录》、《全国优秀教育学术人才》等书目上。

机缘巧合,罗志清从教研员过渡到了公务员队伍。“2002年,教育体制改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广东省公务员招考。”尽管试题都没做完,罗志清还是在2000多人报考的职位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招录为公务员,并先后在白沙镇政府、英德市委统战部和英德市人大等单位工作。

期间,罗志清笔耕不辍,写作涉及工商建设、人文历史、人大理论、散文杂论等。特别是在人大新闻与人大理论方面,他依靠勤奋,从入人大系统前的“门外汉”,变成当时全市屈指可数的人大文字工作佼佼者。2006年,罗志清调入清远市人大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新闻宣传、理论研究、杂志编辑等工作。

获奖证书码起来足一米多高

“工作让我拥有文字,生活让我拥有文学。”罗志清自由游走于行政管理与文字理论之间的同时,还进行散文随笔的创作。他表示,这种不同写作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既源于自己的性情,也源于工作的需要。“我是个感性的人,喜欢在回忆过往时留下一些感性的东西,这源于自己多年的生活阅历和闲暇时的自我思考。但文字综合则是工作逼出来的。”

罗志清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因白天忙于处理各项事务性工作,养成了深夜写稿的习惯。但不管当天晚上再晚,只要是第二天要交的材料,他总能准时交付。这让充当贤内助的妻子感到佩服。

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期间,罗志清注重发挥自身的文字特长,致力于人大新闻宣传和人大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绩。6年间,他在公开刊物发表人大新闻作品1500多篇、理论文章150多篇。2006年至今,连续9年被评为《人民之声》“优秀通讯员”,并获得省、市各类奖项160多项次,被评为全省人大新闻宣传先进个人。至今,他获得的奖励及荣誉足有200多项(次)。各类获奖证书码起来,足足一米多高。

人要安于本职,才能充盈人生

回顾20年的职业生涯,罗志清认为走到今天的地步,一靠勤奋,二靠安心。

“我喜欢平顺的生活,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讲究刻意。在乡镇工作时没想到会到英德县级上班,在英德县级上班,也没想到最终会到市里来。”罗志清坚持身安之处即是心安之处。工作上的根,是他的归宿,是他心灵的家。“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不能好高骛远。既然做老师就安心做老师,这样才能出成绩。”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安于本职,“这山望着那山高”,很难实现人生价值。

谈及事业观,罗志清眯缝着眼睛笑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实实在在。我会把踏实干事当作一种习惯,细事见水平,小事见精神,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怀。”他说,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心态回归到零,放空自己,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工作都视为新的开始,新的体验,充盈自己的人生。

错失-良机(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