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说话,是青年油画家黄伟明多年坚守的信条。一直以来,他努力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油画之间寻找契合点,探索新的艺术创作道路。很多画家选择画人来说明人和社会的关系,但黄伟明另辟蹊径,选用昆虫作为画布的主角,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最近,他几年来坚持创作的《昆虫记》系列作品再出新作《捕蝉》,并入选刚刚落幕的广东第五届当代油画艺术展,是我市唯一一幅入选的油画作品。
初学画画:作业本后面画满语文课本插图
黄伟明自小便对绘画感兴趣,作业本后面经常画满了语文课本插图。但家人的好意却让他打了退堂鼓。“当时,我哥看我喜欢画画,就给我买了一本工笔人物画册。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太难了。”黄伟明绘画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直到上初中,授课老师第一课带来的印象派作品,才让他找回画画的感觉,并从此走上专业绘画的道路。
2006年底,黄伟明从英德调到市区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引发他潜藏内心的童年记忆。用自己擅长的油画给童年时代的“玩伴”制像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画人来说明人和社会的关系。昆虫的世界其实也很有意思,也会很世俗,也有人性的东西存在。”翌年,以蝉为主题的《歌》参加了省美协和省红十字会组织的慈善拍卖,以5万元的价格成交后捐给了公益事业。
7年时间一晃而过,“昆虫记”系列作品总共画了12幅。新创作的《捕蝉》入选了广东第五届当代油画艺术展,是我市唯一一幅入选的油画作品。黄伟明说,“昆虫记”系列作品的创作还将继续,并准备进入创作的深水区。“准备融合进清远本土文化的东西,让画面更好看,引起清远人的共鸣。”
艺术创作:创意比技法还重要
他不敢妄称画家。黄伟明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美术工作者,一个纯粹的学画者。黄伟明表示,从小到大,他一直认为艺术是很高很神圣的东西。“我本身从事的也是美术方面的工作,虽然也搞创作,但很多东西还在摸索当中。很多想法还没有完成。”“我的创作是稀松平常的事,并没有多高深,只不过将要说的话、要写的东西贯穿到画面中罢了。”
黄伟明走的路子跟传统写实不太一样,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专职画家。“他们要讲技术性,我的创作借鉴当代艺术的元素,更强调观念性。创意比技法还重要。”黄伟明认为,艺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和对生活的领悟,不纯粹是技能。“好的作品是对生活感悟的沉淀。不是你画了多久,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精力和想法。”因此,他并没有强调作品的数量。目前,创作一幅大尺寸的油画要较长的时间,一年满意的作品也就三五幅。 生活感悟:生活当中多做点减法少做加法
在坚守理想和现实中,黄伟明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于别人来说,我的画画就像打麻将。别人是用业余的时间来打麻将,我是用业余的时间来画画。仅此而已。”黄伟明认为,打麻将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别人在打麻将中找到快乐,自己在画画中找到享受。黄伟明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不随波逐流,不媚俗、不盲从、不跟风,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尽可能避免成为画匠”。
“我对幸福的理解很简单,在生活当中只要多做点减法,少做加法,就会越来越感觉到满足了。”漫长的创作周期让黄伟明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感悟。黄伟明说,物欲是无穷尽的。人的很多痛苦其实是一种贪念和欲望,把欲望和贪念尽可能减少的话,人就会过的很舒坦。黄伟明也努力让自己不跟别人比较。“跟昨天的自己比一比就够,看看今天的自己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提高,也就可以了。”
◎链接“昆虫记”系列作品简介
“昆虫记”系列作品与黄伟明一般写实油画作品不同,更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大块粗放的不规则色块的背景与刻划细致生动的昆虫相映成趣、和谐统一,光色原始古朴,画面干净。在构图中融入更多的设计元素,如点、线、面的构成,黑、白、灰的层次关系,色块与色块之间的搭配与呼应等。在作品中,黄伟明喜欢使用“固有色”,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作出一种另类的“现实主义”与“具象表现”并存的独特画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