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王裒的传说历史悠久,王裒一生忠孝之事迹,在当地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据《晋书·王裒传》载:王裒,字伟元,北海营陵即今昌乐县人,魏晋时孝子。其祖父王修,为汉末名士。父王仪为魏司马,随司马昭伐东吴,兵败,被司马昭嫁罪屈杀。王裒痛父屈死,决然负父遗骨从洛阳携母返回原籍昌乐,投奔祖父生前好友华岩寺住持。住持怜友遗孤,拨几亩庙地给王裒母子耕种。见王裒学识渊博,又用寺庙厢房办起学堂,骋王裒授课,赚资以添家用。从此,王裒在故乡以教授为业,兼事农桑,将父亲遗骨安葬寺前,搭庐墓侧,母子得以安家。裒母性畏雷,母殁后,每逢打雷,王裒就到母亲墓前扶树而哭,并大声说:"母亲莫怕,裒儿在此!"久而久之,树为之枯。
西晋末年,公元300年左右,山东贼寇蜂起,杀进营陵,乡亲劝他移渡江东避难,但王裒恋母坟垅,终不忍离去,不幸被乱贼所害。
据《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魏孝子王裒墓,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之马宋集迤东八里。"即今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该村原名桃花村,因临近王裒墓院,王裒墓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日两次香火会,影响深远,景况壮观,香火旺盛,闻名百里。日久,桃花村名渐隐,王裒院之名益显,遂改名为王裒院。王裒院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省道胶王路北,西距镇住地马宋5公里。王裒墓在村西,巍然突立,墓前至今立着明成化二年"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院两侧另有碑记六方,周围有柏树、国槐、白杨树等,院貌朴素、宽阔、宁穆,望之令人肃然起敬。
王裒为母守孝的事迹,此后广为流传。《晋书 .王裒传》中记载了王裒的故事,"王裒泣墓"列入《二十四孝》之一,遂成孝子典范,以教后人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王裒的生日)为香火会。香客游人纷纷前来祭拜,或祈风调雨顺,或求福寿康宁,或求神灵赐药,以期获得心灵的慰藉,至今庙会香火不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