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拍即合。”站在位于双流县的电子科技大学产业园区研究院大楼前,党总支书记平力谈起与双流县的合作,不无感慨。
就在一年半之前,这还是一片工地。如今,这个总投资达30亿元的产业园区,已经开始正式运营,一方面已经有11家电子信息尤其是物联网企业入驻研究院,另一方面产业园招商中心主体建设全部完成,招商工作已经启动。“未来3~5年这里建成运营后,总产值将超过10亿元。”平力介绍说。
这只是双流县在推进院校地协同创新合作落地的基地之一。目前,双流县已经先后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四家高校共建研究院,而且前三所大学还分别在双流建设3个大学产业园。此外,占地1450亩、总投资达110亿元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创新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在建设中,未来将形成5000人以上规模的高科技人才基地。
“通过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合作,将集成创新资源,推进产业向技术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有力推动双流县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双流县科技局局长马骏表示。
校院地冲动
当“感知中国”被提出后,物联网技术被列为中国新兴产业之一,双流县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基地位于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总规划3.5平方公里,在2012年已经引进中国电信[微博]、中国移动[微博]、中国联通(4.46, -0.01, -0.22%)、伟创力等四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和阿艾夫、航天恒星等国内外代表性项目,共计14个项目签约入驻物联网园区,协议总投资249.5亿元。
“作为长期研究传感器、光纤等物联网技术的电子科技大学,一直期望能实现科技的转化,‘感知中国’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级科技园区电子科技大学产业园副总苏波介绍,该大学与双流县一拍即合,双方共同发展物联网。
2011年年底,双方签订协议后,总占地460亩的电子科技大学产业园很快全面开工建设,并筛选了可产业化的项目20余项作为储备项目,同时引进了电子科技大学刘霖教授团队、胡光岷教授团队;第一家孵化企业成都速达光电有限公司于2012年4月正式成立,已实现产值2100万元;此外还引进了陈星弼院士智能功率半导体研发制造项目,其项目公司成都星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册。
与双流县“一拍即合”的还有西南交通大学。“政府愿意‘下彩礼’、出政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就愿意把青春献给他。”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表示,有地、有钱、有知识产权,更有创业冲动的科技人员,只要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具备,就能够迅速做大科技园区。据悉,2013年该校国家科技园企业销售收入近30亿元,“现在迫切需要做大做强。”
经过与双流县的协商,占地400亩,新的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和研究院正式落户双流。即将建成一期1.5万平方米的厂区,围绕高铁配套项目的铁路货车、动车组制动摩擦片项目等已经落地。
“高校没有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考核体系,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专利发明人都没有转化的积极性。”康凯宁说,地方政府就非常有发展经济的冲动,尤其是对于新产业、新技术,来得快,催得急,这样就倒逼高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