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清真寺是苏北鲁南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民族寺院,位于马头镇驻地北部,总面积13亩,其中大殿24间,有南讲堂、北讲堂、东对厅、水房、古井亭、门楼、望月楼等建筑,另有“金公施田铭”1幢,大殿北有石碑3幢,其中为乾隆三年“重修清真寺碑记”。
郯城马头清真寺位于郯城县马头镇居委会清真街路南,是鲁南苏北时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民寺院。它始建于1406年(明永乐三年),清代续修添建,民国及现代又多次修葺。现存大部分为清代建筑,是马头镇附近穆斯林民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平面呈长方形,占地总面积13亩,建筑面积870平方米。马头镇清真寺于2002年公布为临沂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拟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坊成功举办了建寺600年大庆,2009年度该坊穆民赛义德刘官振、优素福金含栋二位填补了该县朝觐空白。
清真寺坐南朝北,整座建筑群体布局合理,规模雄伟壮观,装饰古朴典雅,幽静肃穆,颇具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和伊斯兰教民族建筑特色。
正门面北,红漆大门,两尊雕刻精美的石鼓分踞左右,门额高悬三个金光闪烁的楷书大字“清真寺”。紧接门厅的是一座宽6米,深8米,高3米的花墙围成的小天井。这座小天井是整座寺院的枢纽。以墙为界将寺院分成东庭院、西庭院、南庭院三部分。这样既划定了各殿室的宗教事务活动范围,又有月门甬道直接贯穿,界而不隔。整体布局恰当严谨,俨然一体。其南面影壁墙中间是一个带灯箱的阿文嘟阿,其意思是伊斯兰的基本信仰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东月门上刻阴文“澄源”二字,古朴圆润。进东门便是井亭及沐浴室。井为方形,深十余米,早期为穆斯林做礼拜沐浴用井,后在井上建亭,四柱支撑,高4米,长3米。单檐歇山顶,四面九脊,金黄色琉璃瓦覆顶,鸱吻走兽,飞檐殿翼,斗拱双重,亭内藻井枋檀,雕刻精美。亭下周围绕以彩绘围栏。井台四角各有一石鼓。
西月门上题“范化”二字,出门便是西庭院,包括北讲堂、厨房、碑林等。
沿甬道往南拾级而上,便是由大殿与南讲堂、东对厅围成的宽20米,深22米的月台(即南庭院)。
大殿为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雍正年间,系单檐五脊六兽硬山式,是穆斯林每日参拜及聚礼、会礼活动场所。长宽各15米的正方形大殿,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大殿正面,四根廊柱拔地而起,高高矗立,将大殿分成三个开间,中间棂门宽6米,左右棂门各4米,是按照中国古典建筑中间宽、两边略窄的结构特点而设计的,殿顶是传统的双层瓦,前檐由四根廊木支撑雕花过梁支托,微微翘起。左右两条山墙边檐前遄都镶嵌着雕塑龙头,在云朵雕塑的衬托下,使得整个殿堂仿佛腾越而起。殿脊中部是传统的伊斯兰箭塔造型。箭戟直指云宵,既给大殿增添了雄浑的气魄,又起到了传导静电以避雷击的作用。殿内赤红壁面,四根圆柱把整个殿堂分成中间大、周围小的立体空间。每逢伊斯兰教节日,红烛高悬,张灯结彩,全镇男妇老幼都来观赏。1983年在大殿后新建“望月楼”一座,为穆民斋戒、望月之建筑。1997年对东对厅与南讲堂进行了维修,其廊檐设计、门棂装饰与大殿的建筑风格协调一致、浑然一体,使得这座举行教门活动的寺院更为庄重、优雅。
寺院内,百年槐树、椿树、白果树参天挺拔,常青花木点缀其间。最南部为百卉园和师冢区,是历代阿訇之墓地。区内有一楸、一槐、一银杏,为明代所植。
马头清真寺在建筑设施营造上采用明清建筑艺术风格。大殿、南讲堂、古井亭均为木构件,尤其是大殿的木构架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使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而大殿南北两山出厦,厦下留有便门,既方便人员出入,又具有通风、透光、防潮、防火功能,设计颇为科学合理。
从另一角度审视,马头清真寺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民族建筑和伊斯兰教民族建筑寓意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大门楼、门厅、月台和南讲堂等建筑中心为一中轴线,两边对称排列的其它建筑。四合院式院落、歇山式井亭以及枋檩斗拱、鸱尾走兽、雕梁、画栋等建筑和装饰艺术形式,结合伊斯兰教箭塔等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伊斯兰民族建筑风格的珠联璧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