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楷(1877~1927)字雍耆,又号拔室子,华阳县人。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书法家。出生世宦人家,先辈皆登显位。幼年从父读书,16岁考中南学(京城贵族子弟学校)第二名,颇受翁同龢器重。后又从名学者王闿运学,入湖南衡州东州书院。甲午(1894年)战败后,维新思想大兴,受其熏陶,常与川籍维新人物刘光第交往。戊戌(1898年)政变,六君子就义,颜气愤不已,精神有些失常,其父深恐罹祸,遣至甘肃舅家疗养。后回四川,入华阳县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乡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在河南开封所举行的中国最末一科科举考试,中第六名进士。翌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习法政。回国供职翰林院,授编修加侍讲。宣统元年(1909年),由南学故人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调去广西协办新政,任巡抚衙门总文案。在广西创办法政学堂,监狱学堂,并亲任监督。
辛亥(1911年)4月,告假回成都。6月,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代表千余人在成都召开大会,反对清政府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修路借款合同,颜被选为特别股东会会长。大会决议成立保路同志会,又被选为干事长。
8月24日,"破约保路"发展至成都全城罢市、罢课,附近州县纷纷响应,情况日趋严重。川督赵尔丰约见颜楷,要求开市,颜与之面争,阐述"文明争路"道理;赵则责以"少年喜事",并以"乱党"相威胁。9月7日上午9时,督署通知股东会,声称北京来电,有好消息磋商,将蒲殿俊、罗纶、张澜、颜楷等人诱捕。群众闻讯,赶来督院请愿,遭到赵尔丰的屠杀,酿成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
与此同时,在革命党人的推动和保路同志会的组织下,各县纷纷成立保路同志军,武装进攻成都。10月6日,赵尔丰迫于形势,释放张澜等人,但仍羁押颜楷等四人。直至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清政府颁布"上谕",将赵尔丰革职论处,颜等才全部获释。被羁押时间共2月零9天。
民国后,曾任四川法政学堂校长,民国7年(1918)辞归。从此以卖字维生,讲求清心寡欲。矗立在成都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南面题字就出自颜的手笔。颜的一生,青年时代受到变法维新思想影响,追求进步;中年时思想消极,与世无争;晚年崇尚佛、老,慎独静思。常言他一生最推崇四人,"德行槐轩(刘沅),名儒曲园(俞樾),文学湘绮(王闿运),师相瓶生(翁同龢)",因此他把书斋取名为"四师精舍"。
颜楷德行高洁,辛亥革命后,其妹夫尹昌衡出任四川都督,数度敦请他任宣慰使,他力辞不就。处决赵尔丰,是民怨攸归,但他坚决反对株连家属,并将赵的孙儿收养在家,后送回北京交赵尔巽抚育。
民国16年(1927)3月7日,颜楷在成都病逝,终年50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