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炘,字鉴泉

家乡区县: 成都市双流县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双流柑梓乡人,史学家,目录学家,校雠学家,教授。祖刘沅(止唐)是清代有名学者,父刘梖文(子维)曾任清中书科中书。咸炘自幼受家学熏陶,聪慧好学,初受从兄刘咸荥(豫波)学,提问深奥,豫波自认"难以为师",遂改由其父教读。求学如饥似渴,每日往返数次,从书斋取书数十册,读毕归还原处,从无倦色,家人嗤笑他是陶侃运砖,戏呼之为"老秀才"。

民国3年(1914)刘子维死,又改由其从兄刘咸炘(字仲韬,清光绪癸卯举人,成都尚友书塾创办人)授业。民国5年(1916),学成,为尚友塾师。民国15年(1926)至逝世前,除主讲尚友外,又先后兼任成都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民国21年(1932)8月9日在成都病逝,年仅36岁。

刘咸炘治学谨严,著述丰富,短短一生在史学、目录学、校雠学、方志学诸领域都有较高成就。史学方面,学习章学诚"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以公统私"。抨击前代史家"重朝政而轻民风,详实事而略大势"。本此见解,撰写出《吕氏春秋发微》《太史公书知意》《汉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史学述林》《史学散篇》《翻史记》等。对校雠、目录之学,刘咸炘认为这两种学科是求得"读书、辨体、知类"的方法,撰有《校雠述林》《续校雠通义》《内楼检书记》《旧书录》《旧书别录》及《目录学》等著作。在方志学方面亦有独创见解,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时风,一方有一方之土俗,一纵一横,各具面目,史志之作,所以明此"。还认为"国史记注之上,更有撰述;撰述之上,更有贯通之识,为文之主而存于文外"。虽推崇章学诚在方志学上的成就,也指出其著作中仍缺"贯通之识"。这些研究心得,运用于实践,结合本地政事、民俗,撰《蜀诵》及《双流足征录》二书。文学方面,认为应分人道、群理两大类,抨击时人"高谈八代"之弊,提倡写白话文,著有《辞派图说》《白话文评议》等。其著述已刊行的就达235部,475卷,总名《推十书》("推十"系其书斋名)。

刘咸炘读书必作札记,20岁前手写札记累达几大箱,执教尚友,每读一书,必在书上眉批,进行点、校、评、识。藏书23000余册,几乎本本有眉批。用功之深,于此可见。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哲学家梁漱溟对人说:"余至成都,唯欲至诸葛武侯祠堂及鉴泉先生之读书处。"史学家陈寅恪抗战期间讲学成都,专事搜访刘咸炘著作,遍及成都书肆,赞扬其"见识高"。浙江学者张孟劬访寻刘的方志论述,读后评论说:"目光四射,如珠走盘,自成一家。"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与刘交谊笃厚,在《四川方志序》中称赞他"其识已骎骎度骅骝前,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1982年有日本学者来四川省图书馆,专事查阅《推十书》;继而又有西德学者写信四川省图书馆,咨访他的著作。

wangqin516(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