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炯(1862~1936)字子休

家乡区县: 成都市双流县

徐炯(1862~1936)字子休,华阳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生,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自京回籍后,一生致力于教育。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成都江南会馆创泽木精舍,以经史及自然科学教授学生。每逢学官考试,江南会馆照壁上,红报满墙,学门之旺,为省城第一。学生成名者不可胜数,民国以来如熊克武、吴玉章、戴传贤、魏时珍、张群、文藻青等皆出其门下。执教四川高等学堂、开办通省师范学堂,得人材更多。

担任通省师范监督时,还兼师范附小校长。常言百年树人应从基础教育做起,更提倡学生要参加劳动。一日正带领学生校园植树,忽传事房来说,总督赵尔巽要会见校长,徐炯拒绝说:"率学生劳动事大,见达官贵人事小。去回总督说我外出。""戊戌政变",刘光第等六君子被杀,消息传来成都,徐炯愤极,一日上课,课文中有句涉及"决囚"事,忿然对学生讲:"杀六君子的这一刀,把大清朝三百年的国脉砍断了!"言被四川按察使沈秉堃侦悉,说他"诬诋朝政",必须惩治。

为避祸,徐炯去陕西,被陕西布政使樊增祥所器重,聘为留日学生监督,去日本。他深恐学生只重知识,忽略道德品质修养,手辑《韦弦录》,学者人手一册,励其自我教育。一年后回国,旋即担任四川省教育会会长。

辛亥革命后,全国有城市发生屠戮旗兵旗人事,成都和平解决,维护了民族团结;办少城学校,办同仁工厂,辟少城公园,拓东城根街,安置旗人就业,徐氏做了大量工作。民初去北京,受聘为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教授。不久回川,在省立一中教课。袁世凯当国,陈宦任四川巡按使,数召徐炯不见。蔡锷在云南发起讨袁之役,徐竟冒死直函陈宦,劝其倒袁,宣布独立。民国5年(1916)川督蔡锷以病去日本就医,军政由罗佩金(滇军)、戴戡(黔军)分掌,客军与川军不协,致成都发生巷战,全城罹难。徐乃命其门人徐孝刚用大炮轰焚皇城武器库,戴戡败走,战祸始息。

民国14年(1925)7月,四川所谓"统一之战"暂告结束,刘湘任善后督办。为了分赃,召开善后会议。徐炯作为特邀代表,发言谴责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刘督办的诺言,践十分之一,川民幸甚!川局幸甚!"

徐炯一生治学,尊崇孔孟,致力于经史。民国以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下主张复古。曾创立国学会、大成会,开办大成学校,修礼殿,以孟轲、朱熹配享孔子,要求学生多读书,"宁可读书未用,不可用时无书"。民国25年(1936)在成都病逝。

wangqin516(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