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有叙事性的“四句板”、“五句板”,唱腔多为羽调式,采用三、四、五声音阶,旋律起伏、悠扬。对唱用的“过山拉”为五声音阶宫调式,色彩明快,高亢嘹亮,拖腔特别引人。音腔上有“程乡音”、“长宁音”;音调有“黄草帽”、“觋公调”、“东江调”、“春牛歌”和“送郎归”等之分。新中国成立后,梅县的“松口山歌调”和粤北的“采茶调”传入流行。山歌内容:抗战前多是情歌;抗战期间,一些游击区,唱抗日救国、打倒封建制度等新内容。李旭初曾创作1000多首抗日山歌,广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山歌内容亦随着变化,成为民间宣传革命和建设的流行歌曲。有的还编演山歌剧。改革开放后又有新的发展,市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各镇街和一些村纷纷成立了山歌表演队,目前全市有山歌表演队12个,各队每年均在当地组织多场山歌表演;市文化部门送戏下乡时,每场次均有山歌表演;每年大年初一还在荔城组织一场客家山歌演唱会。近些年来更演变成山歌热,除卡拉OK歌舞厅唱山歌外,在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城镇、农村、特别是在荔城段的增江河两岸早晚均可闻优美的山歌声。歌者有老有嫩,有男有女、有歌颂祖国繁荣昌盛,有祝愿人民生活美满幸福,有抒发情感,当然也少不了哥妹情长的情歌,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更可贵的是,对山歌时多为即兴创作,随手拈来。
“过山拉”是长宁系客家人在特殊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山歌调,是增城客家山歌地区最流行、最具有原生态韵味的一种民间曲调。这种独特的山歌曲调起源于清朝中期一一从兴宁、新丰、嘉应州等地迁徙到增城北部山区的客家人在深山荒野中艰难地生活,他们饱受天灾病患以及附近刁民的欺凌,苦水无处可吐,只有在山坑田中劳作、在山坡岩边砍柴时,以高吭、哀怨的山歌调放声唱出压抑在内心的愤怒与不平,这就是“过山拉”形成的历史根源。经过长期传唱,“过山拉”逐渐形成独有的形式与韵味。近百年来,客家人通过这种富有穿透性和委婉绵延的音调,把积聚心中的悲喜情绪或爱情欲望在一唱一和的对唱中,获得情感的交流和情绪的宣泄。旧社会,“过山拉”曲调较哀伤,村民曾把它作为哭嫁、哭丧的歌调;解放后,群众用“过山拉”庆翻身、歌颂党;改革开放以来,又以此来赞颂新生活,因此,“过山拉”悲凉的情调逐渐发生了变化。
梧桐子家乡县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zengcheng.html
主页http://abc.wm23.com/luoyujuan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90595162
新浪微薄http://weibo.com/u/2990595162/home?topnav=1&wvr=5
本人网店http://meilishangchengv.taobao.co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