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济慈(1901.1.23—1996.11.2),谱名泽荣,学名寓慈、济慈,字华庭、慕光,号子祥、厂佛、岸佛。浙江东阳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著名校友。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 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现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名誉主席。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做出重要成果,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他精确测定了居里压电效应“反现象”,发现了光双折射效应;系统研究了水晶圆柱体施加扭力起电现象,发现水晶扭电定律;深入研究了碱金属蒸气等光谱,发现轴向对称的分子有效截面数值和费米━莱因斯伯格方程不符,并为原子物理学中的斯塔克效应等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明;在大气物理学的臭氧层测试研究中,他精确测定了臭氧紫外吸收系数;他还研究了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压力能减弱乳胶感光性能。
自1927年至1938年间,他单独或与合作者一起共发表53篇论文,其中前11篇是他1927-1931年在法国的工作,后42篇是在北平研究院物理所的工作。53篇论文中,法文40篇,英文12篇,德文1 篇,除4篇在英文版《中国物理学报》发表外,均刊登在法、英、美、德等国重要学术刊物上(如《法国科学院周刊》、《自然》、《物理评论》等)。1986年,科学出版社汇集出版了《严济慈科学论文集》。
严济慈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办学的新举措,逐步建立起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教育体系,调整了学科结构,增设了一些新兴技术方面的系科和专业,创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大型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班,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培养出了第一批博士,在重建科大的同时,严济慈还积极参与筹划在北京原科大旧址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严济慈在领导物理学研究所工作的同时,还创建了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开创了中国的放射化学研究。10多年中,他积极倡导和支持我国放射化学研究,大力举荐学生到英、法、美等国的著名实验室去深造,先后有陆学善、钟盛标、钱临照、翁文波、吴学蔺、钱三强、方声恒、陈尚义、吕大元、杨承宗等十余人。
在做学问方面,他提倡“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反复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他鼓励科学工作者要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甚至有所牺牲。他视尊重和捍卫科学为自己的天职,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到处说,只有经过大量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结果,才是科学。在做事方面,遵循着“我们做物理,宜求有益于人民,造福于人类“的原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