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是广西最大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容县籍华人华侨达80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的海外侨胞是容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但目前容县对侨力资源的挖掘还不够理想,广西第一侨乡的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只有在深入掌握侨情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寻根文化、亲情文化、旅游文化、创业文化为主导的侨乡文化建设,才能打造“大侨乡”的文化品牌,从而通过文化吸引,集聚侨力资源,推动创业富裕,有效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容县侨乡文化历史溯源及打造侨乡文化品牌的意义
文化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容县的侨乡文化形成于侨乡大地,是区域性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的综合反映。充分挖掘容县侨乡文化特色,打造侨乡文化品牌,强化海外华侨华人对故乡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容县利用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容县侨乡文化的形成溯源。容县海外华侨众多的主要原因可以追溯至鸦片战争时期。最初的移民潮是当地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起义遭镇压后,远赴南洋拓荒形成的第一批华侨。这些早期出国的华侨通过艰苦创业,衣锦还乡后在县内大兴土木,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建筑,并资助创办了300多所公私学堂,海外文化与当地文化逐步交融,在容县民间逐步造就了“出海闯世界,返乡耀宗祖”的文化氛围。大批民众开始通过亲帮亲、邻帮邻远赴海外创业。民国时期更有许多爱国将领携妻带子,通过得天独厚的绣江水道前往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经商。通过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留学移民、劳务移民等多种方式,一批又一批容县民众移居到东南亚各地。这些移居海外的华侨把容县所固有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从碰撞到融合,从融合到创新,产生了具有较强民族性、区域性和特色性的侨乡文化。
(二)容县侨乡文化的独有特质。侨乡文化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体现在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并与之共存等多个方面。侨乡文化中还包含着朴素的诚信特质。侨乡文化在海外华侨群体中还呈现出极强的故乡归属感与地区认同性,绣江、都峤山、采茶歌、木偶戏这些独具容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海外华侨中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作为容县的特定符号,侨乡文化正成为联结容县籍海外侨胞和家乡人民的精神纽带,给远在海外的容县籍华侨侨胞带来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自豪感,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珍宝。
(三)文化认同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容县作为广西最大的侨乡,应当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通过侨乡文化的吸引有效提高海外容县籍华人华侨的故乡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推动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关爱家乡,建设家乡,推进全县经济文化共同繁荣。
二、当前侨乡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的容县与广西最大侨乡这一地位存在较大反差,对侨乡文化与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重“商”轻“文”。近年来,容县也抓住侨乡优势,积极组团远赴海外招引侨商,但在招商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宣传容县的经济发展与优惠政策,过于用功利的眼光来处理与海外华侨的关系,单方面要求侨胞为家乡多做贡献,忽略了侨乡文化资源的利用,没有把握好以“文”引商,以“情”招商的特点。在培育侨胞对家乡的感情,通过文化交流积累人脉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够。加上受县域经济发展规模不大、招商硬件吸引力不如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影响,重“商”轻“文”内涵不深的招商方式效果不够明显。
(二)重“老”轻“新”。在与海外华人华侨的交往中,对老一辈侨胞朋友联系较多,往往认为老侨胞才有“故乡情”,对在国外长大的三代、四代新侨民了解不多,与新生代华商名人、政界官员以及其他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建立和加强联系的力度不强,联系渠道狭窄。对年轻侨胞往往停留在迎来送往工作上,表面客客气气,缺乏内心上的,感情上的联谊,没有充分发挥出“根文化”的吸引力。
(三)重“用”轻“建”。在推进侨务工作中,往往局限于与特定的华人华侨个人联系,而缺乏对侨乡文化群体的整体建设,对整个海外华侨群体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侨情档案资料,对数量众多的海外华侨底子不清,情况不明,文化沟通联系工作薄弱。侨乡文化信息的推广缺乏时效性和全面性。
(四)重“外”轻“内”。没有树立“大侨务”的观念,在侨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只把眼光放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身上,缺少对县内归侨、侨眷的关心与扶持。在整体侨乡文化建设中,对县内侨属企业的文化提供服务的力度不够,对侨眷、归侨的感情关心不够。容县的归侨大部分是50年代前后回到家乡的,他们与海外亲朋好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侨乡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重“外”轻“内”会直接影响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影响力。
三、推动侨乡文化发展,打造侨乡文化品牌的几点探析
充分发挥容县历史文化与地方风情特色,推进海外联谊,打造创业平台,积极开展“寻根文化”、“亲情文化”、“旅游文化”、“创业文化”等侨乡文化品牌建设,可以有效强化侨胞家乡认同感,发挥侨力资源优势,推进华侨华人返乡创业,通过文化大繁荣带动经济大发展。
(一)深入挖掘和发扬侨乡历史遗产,积极打造“寻根文化”。一是做好侨情修志工作,积极搜集历史材料,编写好有关容县华侨的《侨乡志》文史,客观反映广大华侨华人的祖籍、宗祠、宗族迁移线路以及外出创业、发展的历史,填补侨乡侨情的研究空白。二是规划建设容县华侨博物馆,展现侨胞在本籍国和祖籍国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展现海外侨胞“吃苦耐劳、合群随众、团结互助、恋祖爱乡”的侨乡文化。提升侨胞在家乡和社会的声誉,调动和保护好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强化侨胞故乡的归属感,鼓励侨胞返乡祭祖和返乡旅游,激励侨胞回到家乡创业投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和亲情中华夏(冬)令营活动,让华裔青少年营员们在行走中感受家乡,在倾听中认识家乡,在观察中了解家乡,在联谊中增进友情,体现侨乡的特色,增强侨乡文化对海外侨界青少年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侨乡“寻根文化”的有效弘扬,进一步了解侨史,掌握侨情,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强化侨胞对家乡的关注,激发侨商投资家乡的热情。
(二)加强对新生代华侨华人宣传联系工作,努力建设“亲情文化”。强化对新生代华侨华人的凝聚,就要构建起侨乡文化对外推介的长效机制,持续发挥侨乡文化的吸引作用。一是积极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通过密切海外传媒联系,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作用,开展新闻介绍,信息互动、专题专栏活动等方式,充分展示侨乡容县的人情风俗,促进侨乡文化在海外的弘扬和传播,服务海外侨胞对故乡文化的需求,同时通过深度挖掘宣传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典型材料,积极弘扬海外华侨“敢为人先、拼搏图强、念祖爱乡”的侨乡文化。二是积极推动侨胞文化“走进来”。通过有组织地邀请境外华文媒体来容县采风,利用他们手上的媒体宣传、介绍侨乡容县,精心策划一批有特点、有实效的侨乡文化宣传材料,大力推进“世界华文传媒容县行” “海外杰出人才容县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恳亲大会”等活动,打造地域特色明显的侨乡亲情文化群体。三是强化海外侨乡文化的基础传播工作。通过在海外资助建设华文教育学校、整理故乡文化图文资料、培养教学管理队伍,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活动教学管理体系,使之融入侨乡文化产业的范畴,强化侨乡“亲情文化”的亲近感与归宿感。同时,启动教育、民政、经贸等部门联动的机制,强化政府侨务与民间侨务的联系,使侨乡文化传播工作的领域更宽,手段更多,社会参与度更高,通过“亲情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有效提升侨乡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凝聚侨力资源力量。
(三)充分展现侨乡的青山秀水与现代风貌,精心经营“旅游文化”。容县不但是广西最大的侨乡,还是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县。县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既有历史渊源悠远的唐代经略台和明朝真武阁,又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都峤山脉,还有近代众多的爱国将军故居群,名楼真武阁、名人杨贵妃、名山都峤山为主题的三名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侨乡文化符号,保持和弘扬原生态侨乡文化。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使旅游产品、旅游服务附加侨乡文化内涵,营造一种“容山容水容天下,善思善谋善为先”的侨乡文化大环境。通过高起点、高规划,积极向国内外华人华侨推介绍容县旅游线路,并通过搭建沙田柚节、贵妃故里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平台,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旅游文化来吸引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来容参观旅游,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容县,亲近容县,强化侨乡文化对国内外华侨华商的吸引力。
(四)强化园区平台建设积极支持侨属企业,充分展现“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侨乡文化的固有核心,当初容县的华人华侨,正是抱创业兴家发展理念,远赴海外经商发展,并取得辉煌成绩。容县不但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还建设有省级容县经济开发区这一产业承接平台,“区城同建”的理念为园区带来了优良的服务配套环境,“一区多园”的建设规划为园区带来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其中2008年规划建设的“华侨创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15家,在广西区内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吸引华商返乡创业的最宜平台。今后,容县一方面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内的侨属企业,打造侨资企业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侨乡文化强化海外华人华侨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宿感,激发侨胞返乡创业的热情,把容县建设成为亚太华商投资创业的首选之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