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始于百年前酸菜的制作其实再简单不过。先将一种本地产的青菜,洗净后放入铁锅里用沸水煮过,然后捞起来盛入缸里压实,再在上面置盖后放好,待其变酸后就可以食用了。当地人通常盛放煮青菜的器具为烧制的缸、罐一类,以壁无砂眼为好,放置的过程中要密封。如果密封效果不好,菜易生霉变质,从而影响食用质量。
青菜是这一带的本地菜种。据阆中市农业局菜办汪主任介绍,青菜属芥菜一类。据《四川蔬菜阆中志》载,芥菜在阆中种植的历史已有70多年,上个世纪30年代,当地大量种植芥菜,芥菜因此成为当地群众的“当家菜”。“那时候,市场上的蔬菜只有青菜,诸如西红柿、莴笋等现在的大路菜品,很少听说过。”汪主任认为,食用酸菜是人们在吃青菜方法上的一种创举。
而据这一带的老年人称,吃酸菜的历史还要早得多。仪陇土门十村的刘德义老人说,他爷爷在世时,就特别钟爱酸菜,“每次来我们家里,就喜欢酸菜稀饭。”今年80岁的他说,爷爷平时摆龙门阵说,爷爷的爷爷一辈就在吃酸菜。
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李文明认为,阆中人吃酸菜的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虽然至今还没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但推算一下,酸菜在阆中的历史肯定不止几十年。”
煮过的芥菜放入缸中经过几天时间,颜色由青色转为褐黄色,至此,酸菜即成。这种菜吃在口中,有一股很浓的酸味,酸菜因此得名。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酸菜作为一种主要食物,成为这一带群众的家常菜。无论是煮稀饭、还是蒸干饭、煮面条,无论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家家每餐都要吃酸菜。“酸菜稀饭”、“酸菜干饭”、“酸菜面”等颇具川北特色的民间主食,因此流行开来。
当年这一带的农村,由于粮食紧缺,酸菜几乎成为农民的主食。每当吃饭时,家家户户的人们端着土大碗,黑色的稀饭中除了几大块红苕外,就是酸菜为主。由于煮过的酸菜呈褐黑色,加上量大,一碗酸菜红苕稀饭变成了黑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制作酸菜的手艺,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有一手。如果以现行的卫生要求来看,当年的那种制作方法,绝对称得上不卫生。因为不少人在食用前,根本不用淘洗,就将从缸里取出的酸菜切碎后直接入锅,这被称为“保持酸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