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块钱,就这么一小瓶!”说话者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出介于药瓶和调味瓶之间的大小——近日,一种“洋品牌”食盐在成都卖断货的消息成了业内热议的话题。
在食盐专营体制下,高端食用盐市场国货完全失守——或许用从未介入更为恰当。“取消专营”对企业来说打开了一道通向市场的门,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也许将会是一个各取所需、品种及其丰富的世界。
市民刘女士在超市副食品区显得十分纠结:“给娃娃熬稀饭要放点毛毛盐,不晓得这种给大人吃的盐要得不?”对多数市民来说,买盐从不纠结:“以前是散装盐,现在是加碘盐;吃得咸多放点,吃得淡就放少点。”
在老人对散装盐的记忆里,“耙底的有点潮。”
这里要讲的是食盐包装的变迁:
1981年2月,盐包逐步由100公斤大麻袋改为50公斤小麻袋;1983年11月,自贡市所辖区县和内江地区试销小袋盐,同时彻底淘汰“篾包”包装;1984年4月,小麻袋改为双塑包装;
1986年1月,自贡市城乡一律停止出售散装食盐;
1999年7月,全省开始销售复合膜袋装碘盐。
竹编的“篾包”在被麻袋取代前,在“盐史”上停留时间最长。麻袋之后是双塑包装——即编织袋内套一层塑料薄膜袋。不论包装如何变幻,散装盐都会有点“潮”,一是和空气直接接触吸收了水分,二是原始制盐工艺氯化钠含量较低(90%左右),杂质和水分含量较高。
与食盐包装几乎同时发生变化的是制盐工艺。
和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平锅制盐相比,真空制盐从抽取卤水到成品制成采用全封闭,产品氯化钠含量更高、杂质更少,更为精细。
品种丰富 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在市民印象里,“以前称斤斤,现在买包包。”
工艺提升带来了食盐品种上的变化:
“有钱的不会多吃,没得钱的也不可能不吃。”这是普通老百姓的说法。在食盐专营体制下,价格变化一直都不大——按现在食盐价格计算,平均每人每月消费不足一元钱。因此,此项开支已微不足道。不论是之前的散装盐还是现在各种小包盐,多数人的判断无外乎“够不够咸。”
但是从四川省盐业公司自贡分公司近几年销售统计上看,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自贡地区绿色食品标志加碘盐(以下称绿标盐)占食用盐销售比例, 2012年为24%,2013年30%,2014年(预计)50%。绿标盐市场份额逐年增长意味着普通碘盐销量递减。而绿标盐其实就是普通碘盐的升级换代产品,之所以为“绿色”,因为它是按照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盐》标准生产,获得了国家权威认证,相比普通碘盐,这种盐没有添加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更为绿色、天然、健康、环保。另外高品质食盐(包括低钠盐、绿色食品泡菜盐、绿色食品腌制盐、生态精纯盐等等)从2012年试销以来销量逐渐上升, 2014年预计占到食用盐销量的14%。
以上数据说明市场上食盐品种更为丰富,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食盐与企业
刘女士的纠结或者是困惑其实本不必存在——有一种产品叫“婴幼儿专用盐”。只是它蜗居在久大盐业“科研储备产品区”,至今未投入市场。“这些都是我们的后备军,一旦条件成熟可立即投入市场。”久大盐业营销副经理陈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难掩满面兴奋。
陈俊的身份之前是负责产品研发的品种盐分公司副经理,专业人士进入营销队伍或许是企业为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所做的准备。
12月2日下午,自贡晚报记者在久大盐业产品展示区对陈俊独家专访。
企业和消费者将从中受惠
“工业盐卖一吨亏一吨,食用盐也只是保持微利。”陈俊明显对取消食盐专营充满了期待,他认为制盐企业将因此迎来新一轮繁荣和发展,企业和消费者都将从中受惠。
“我们的顾客和服务对象是盐业公司,对市场的了解和反应都很有限。”陈俊认为,生产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所需并据此提供相应产品,那么企业就无法得到发展。
食盐高端市场潜力巨大
“高端食用盐市场没有国货。”近几年陈俊收罗了数量众多的“洋品牌”,他也知道业内关于“成都38块钱一小瓶的盐卖断了货”的消息,但他不认为这就是简单的“崇洋媚外”。
“尽管现在的高端食用盐市场只局限在一线城市,但不可否认这个市场相当大。”陈俊分析:“对比其它消费品,即便高端产品只占食盐消耗量的10%,你想想全国13亿人口,这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啊!”他拿起一瓶产自日本的食盐:100克,国内售价达70元。
市场化与国外相比存差距
“所谓高端产品,也不过是在纯度和粒净方面有所提升,并针对不同消费对象开发不同适宜产品。但这块,我们想做也做不了!”陈俊举了一个案例:
日本客商之前从燊海井进口食盐,价格诱人但要求也极高——平锅熬制的食盐摊在桌子上,一粒粒挑,杂质包括颗粒不规整的全部要去除干净。
现在久大盐业每年出口日本食盐(真空制盐)在一万吨左右,用陈俊的话说“一吨只赚得到几个美金”,但“自贡井盐”经简单加工和包装之后,在日本作为“高档食盐”销售,售价每200克折合人民币在15到30元之间,身价顿时暴涨上百倍。
“但是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很细,针对老人、妇女、小孩和特殊人群有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在包装和价格上也有巨大差异,另外在纯度上每提升0.1个百分点,价差也相当大。”陈俊称日本人口约为中国的十分之一,但食盐品种有上千种,而全国制盐明星企业——久大盐业研发推出的产品不过数十种。
“根源就在于市场化,国外是优质一定优价,但我们没有。”陈俊说:“日本就没有专营,只要通过了食品安全许可就能进入市场。”
体制资金限制使企业与市场脱节
“在市场未放开的情况下,企业很难有足够资金投入研发。”陈俊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研发跟不上,无法推出新品,企业就无法保证适当利润。反之亦然。”陈俊觉得更大的制约在于体制。
“价格需要物价部门来核,你可以了解下市场上的食用盐没得超过5块钱一包的(经记者核实,本地市场上售价最高的是‘竹盐’,4.8元一袋),每种食盐都是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几个点的利润。”陈俊说,即便这几个点的利润,制盐企业都没占过大头。
他称:“和市场的长期脱节使我们无法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一直施行的食盐专营也无法让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实行对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