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县的工业

家乡区县: 清远市佛冈县

佛冈,自嘉庆十八年(1813年)设置厅治,至民国3年(1914年)改厅为县,是粤北的一个小县。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土地不多,人口稀少,被划为三等县。全县总面积910.96平方公里,有耕地9.09万亩(含田、地、山塘)。据民国36年(1947年)7月的佛冈县乡、保、甲
佛冈风景(10张)
、户口统计表记载,全县总户数15794户,总人口78922人。历史上,佛冈县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但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正常年景粮食亩产175公斤,若遇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农民食不果腹。民国26年(1937年)省调查统计局资料记载,佛冈县水稻总产量34.13万担,总消费量36.00万担,尚缺1.87万担。同年5月,省财政厅豁免佛冈县民国23年(1934年)以前的欠粮。[13]
佛冈县不但农业落后,工商业也不发达。据有关资料记载,抗战初期,佛冈县商业曾有过较好的发展,北部的烟岭圩、中部的水头圩、南部的石角圩商贸繁荣,境内的其他圩市也都较繁荣。县城的府城和石角圩,成为全县的集市中心,商人云集,店铺稠密。但自民国28年(1939年)冬,日本飞机先后对全县各地,特别是对县城的府城、石角圩进行狂轰滥炸,使县城几乎成为废墟。加上日军侵扰,使得全县商业一度萧条。[13]
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境内的商业、手工业有所发展,县城已有酿酒厂、火柴厂、印刷厂。境内各地有砖瓦厂、榨油坊(房)、造纸厂及打铁铺等手工业。商业方面,县城及境内各圩场,各种店铺恢复经营,但经营的资本都不大。据当时县城的商业调查,经营资本在1000元(银元)以内的店铺约30多户,1000元以上的约10户,万元以上的只有3户。其他圩场的商铺大都是小本经营。所以,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不多。据民国29年(1940年)3月1日省府的第107次议事录载:全年收入额不满15万者,列为贫瘠区,全省计有21个县,佛冈县是其中之一。直到建国前夕,佛冈县的工农商各业都不发达。[13]
总的说来,粮食产量不高,工商企业不发达,地窄民穷,入不敷出,库无存银,仓无存粮,这是佛冈县建国前的经济状况。[13]
1949年,佛冈县的社会总产值为1326万元(折算成新币,按当年价计算),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社会总产值达2329万元。1977年全县的社会总产值为6472万元。[14]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总产值达9924万元。1985年,社会总产值19784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1984年增长22.1%,略高于全省(20.6%)和全国(16.4%)的增长速度。1990年,社会总产值47200万元,比1985年增长1.4倍,年递增19.0%。1994年,社会总产值129300万元,比1983年增长7.9倍,年递增22.0%,比1990年增长1.7倍,年递增28.7%。[14]
2009年,在省发布的《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中,该县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全省第11位,在山区五市30个县域中排第1位。有2个镇进入全市税收收入十强镇(街),4个镇获得市2009年度乡镇考核一等奖。
2009年,全县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有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11个,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成为我县首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龙山镇被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空调制冷产业基地,江森约克科技工业园获得广东省制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称号。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金融部门加大支持企业融资等服务力度,成立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佛冈县百利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2010年,县综合发展力在全省67个县域排第7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山区5市首位。“十一五”时期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64个,合同资金580亿元,实际利用资金1 佛冈县农家书屋
80亿元。有11家企业先后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证书》,申请专利112件,专利授权量60件。
2012年,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速全市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亿元,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4亿元,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增长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4亿元,增长3%,其中税收收入4.58亿元,增长11.5%,增幅位居全市首位,非税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好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亿元,增长10.9%;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9元,增长12.9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705元,增长1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3亿元,贷款余额39.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9%和22.7%。
农业
粮食作物
佛冈县的粮食生产,在全县的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小麦、蚕豆、豌豆等,其中以水稻为主。[15]
建国前,佛冈县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解放了生产力,改进了耕作技术和改善了耕作条件,粮食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49~1957年,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57年比1949年,总产增加1.84万吨,增长49.9%,年递增6.2%,每亩增加27公斤。[15]
1958年,搞“大跃进”、浮夸风、瞎指挥,水稻连续4年产量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8800吨,减少15.9%。经过国民经济调整,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比1961年增加1.85万吨,增长39.8%,年递增8.7%,平均亩产增56公斤。[15]
“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生产发展缓慢。1976年比1965年,粮食总产增2.00万吨,增长30.7%,年递增2.5%,平均亩产增加41公斤。1976年后,生产获得较快发展。1979年粮食总产比1976年增加1.32万吨,增长15.5%,年递增4.9%,平均亩产增加27公斤。[15]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92年粮食种植面积比1979年减少21.6%,粮食总产却增长14.9%。1992年粮食亩产341公斤,比1979年增加108公斤,增长46.4%。佛冈县粮食作物亩产量在清远市属高产县之一。[15]
经济作物
1949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4.45万亩,其中,大豆100亩、糖蔗1100亩、花生5500亩、油菜3200亩、红烟1500亩、黄麻100亩、芋头3500亩、果树2000亩、木薯2.75万亩。[16]
1979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8.12万亩。其中,大豆1200亩、糖蔗900亩、果蔗200亩、花生2.03万亩、油菜1000亩、黄烟300亩、红烟800亩、黄麻400亩、木薯2.40万亩、草菇400亩、蔬菜1200亩、药材500亩、绿肥1.93万亩、果树1.07万亩。[16]
1993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08万亩,其中,大豆5700亩、糖蔗800亩,果蔗800亩、花生2.49万亩、油菜400亩、红烟600亩、芋头1500亩、木薯2.26万亩、蔬菜3.00万亩、药材200亩、生姜3700亩、蒜头300亩、薯类和葛类400亩、瓜类300亩、果树约3.80万亩、其它作物600亩。[16]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县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35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减少7.84%。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45.98%,减少37.3个百分点。全县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64个。
二、农业从业人员
2006年末,全县农村常住从业人员10.19万人,其中,男性占52.38%,女性占47.62%。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5.88%,21-30岁占17.62%,31-40岁占26.42%,41-50岁占26.51%,51岁以上占23.57%;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2.15%,小学占31.06%,初中占56.4%,高中占8.93%,大专及以上占1.46%。
三、农业技术人员
2006年末,全县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33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11人、97人和25人。
四、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
全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县大中型拖拉机82台,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县尚无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1316台,比199年末增长118.6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8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80台;联合收割机20台。
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8.17%,比1996年提高40.82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45%,比1996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78%,比1996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
五、设施农业
2006年末,全县温室面积211亩,大棚面积45.7亩。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216.9亩,水果204.4亩,园艺苗木6亩,食用菌4.1亩,果用瓜4.8亩。
工业
建国前,佛冈县的工业落后,只有一些小作坊,从事陶瓷、染织、粮食加工、榨油、铸造等手工业生产。建国后,195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4万元(旧币折成新币)。经过八个五年计划,到199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5646万元(按当年价计算,县统计局资料),其中,镇及镇以上工业产值37794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17852万元。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30377万元,重工业产值25269万元。[17]
镇及镇以上工业产值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产值10099万元,集体工业产值16546万元,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产值4202万元,其它类型工业产值6947万元。按隶属关系分,1994年县经委直属工业产值17114万元,县二轻工业产值1507.57万元,县乡镇企业工业产值25509万元(均按1990年不变价)。“八五”期间,县经委直属工业年均创税金1100多万元。[17]
199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98户。其中,国有工业59户,合营工业59户,集体工业177户。工业生产设备,以国产为主。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味精、电池、日用陶瓷、机制纸、日用搪瓷、再生橡胶、印刷品、饮料酒、糖果、饼干、松香、碳素、石英粉、香料、耐火材料等。[17]
80年代中期,佛冈县隶属广州市辖,在资金、技术、物资、设备等方面都得到广州市的支持、帮助。划归清远市管辖后,广州市仍继续支持佛冈工业的发展,同时还享受省扶持新建市及山区经济的政策,这都为佛冈县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7]
商业
佛冈县人民广场夜景
佛冈境内的龙山、汤塘、石角、水头、高冈、迳头、烟岭等圩市,很早就是商品的集散地。据《清远县志》记载:早在元代,县内有钱人就乐于从事商业,在明代,境内商贩日益增多。他们贩运的货物以竹木、谷米、山货、花生、药材等为大宗,同时也经营日杂百货和饮食服务业。清代,佛冈境内农副业的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很多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通过潖江、烟岭河或陆路销往外地,换回日用品在县内销售。[18]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立佛冈厅后,境内较大的圩市有14个。厅治西设石角圩(今石角镇)为全厅商业中心,龙潭堡设三八圩(今龙南里水),龙蟠堡设龙蟠圩,田心堡设二七圩,黄田堡设水头圩,九围堡设三八圩,观音乡设横冈圩,独石乡设三江圩,白石乡设燕岭圩、庙墩圩,迳头乡设大坡圩、迳头圩,虎山乡设高冈圩,高台乡设长冈圩

欧阳言华(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