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 红:
别名 柚皮橘红、化州橘红、柚子皮。
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桔CitrusgrandisOsbeckvar.tomentosaHort.或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5~10m。小板扁,幼枝、新叶被短柔毛。单身复叶互生,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阔卵形,长6.5~16.5cm,宽4.5~8cm,边缘浅波状,叶翅倒心形。花单生或为总状花序,腋生;花瓣白色;雄蕊25~45;子房长圆形。柑果梨形、倒卵形或圆形,直径10~15cm,柠檬黄色,油室大;瓤囊10~18瓣。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
采制 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
性状 药材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开的五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完整者展开后直径15~28cm,厚0.2~0.5cm。外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有皱纹及小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气芳香,味苦、微辛。
化学成分 果实含柚皮甙(naringin)、柚皮甙元(naringenin);果皮含枸橼醛(citral)、香叶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磷氨基苯甲酸甲酯等。
橘红的由来 化州古时荒凉的地方,瘴气多,民众多患痰饮。相传有罗辩者,怜悯民众苦困,种橘于“石龙”城内,所产橘红,消痰化饮有神效。明、清间,州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罗辩,庵门楹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明万历年间(约于1600)编纂的《高州府志》“药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红的记载。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对化州橘红的记述,除有传说、药效、价值、辨伪、土壤、气候、种护、采集、加工、上贡、产地及标图外,还有大量歌颂化州橘红的诗文。
橘红的功效 有理气化痰、和胃、散寒,燥湿之功效;核仁及叶能活血散结、消肿;种子油可制肥皂、润滑油等。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哎恶痞闷。
橘红的发展 清代中叶,全县种植橘红300多亩(约1万多棵)。清末民初,因战火频仍,加之当局只顾索取,不问生产,橘红受损更大,至1949年,全县仅存30多亩(约2000余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拨出专款,以复苏旧橘园,开辟新产区。1962年成立县橘红生产办公室,并委托药材公司主管橘经生产、加工和收购销售,橘红面积逐年扩大,70年代初,全县橘红发展至3000多亩,1985年增至8500亩(约17万棵)。县人民政府又组织了中药学行家对化州橘红进行系列的研究。为挖掘地方生产优势,1987年赖家园橘红制品厂扩建为中药厂,职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产橘红系统药品,进一步发挥橘红在医药上的作用。1988年该厂批量生产橘红系列药品。驰名天下的中国珍稀药材化州橘红,现以大众化生产销售,它吸收了这块土壤的礞石矿物质与镁元素,花果绒毛柔浓可爱,气味芳香沁人,药用功效神奇,人们取之随身携带和珍藏,是防、治疾病及健身延年之佳品,自明朝被朝庭列为御药后,橘红成为宫庭贡品,并漂洋过海,被世人充分取为药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