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行彩桥

家乡区县: 揭阳市榕城区

行彩桥,是元宵节期间潮汕地区所保留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传承了几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
行彩桥活动目前在潮汕仅发现两处,一在榕城,一在洪阳,两地古时虽不同县,但现今同属揭阳市,故称行彩桥为揭阳所独有,其中榕城保留有正月十一“行头桥”,正月十五“行二桥”和正月十六“行尾桥”三个完整的阶段;洪阳目前仅在正月十五举行。行彩桥活动虽自古有之,但相关记载极其简单。有关榕城闹元宵活动,清版《揭阳县志》卷七之《岁时》中有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舞狮子,坊间表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妇女儿童度桥投块,谓之渡厄,或采青、拾瓶嘴以归,取义宜男;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善者胜;元宵后送灯于晚嗣者,乡村送秋千竹,欢饮彻夜”。古时元宵盛会由此可见一斑,其中有关行彩桥的描述只有“妇女儿童度桥投块,谓之渡厄”之句,从句中可知,古时参与行彩桥活动的妇女和儿童在行桥时有投掷块状物的活动,此举被视为替家人消灾解厄,祈求吉祥。
对于行彩桥的由来,《揭阳县志》中并无记载,但民间却流传着两种相关传说,其中有一则为凡间传说:相传古时榕城一贫穷人家育有一对儿女,女为长、子为次。长女出嫁后,因娘家人手不足,发展不快,多被歧视,后常回娘家帮忙,有一年元宵节期间回娘家,其夫与其弟在家门前的小桥上张灯结彩,以作娱乐。是年姐喜得贵子,弟赴试中举,搭彩桥遂被视为祥瑞之举而留传下来。今榕城行彩桥时还保留有“回娘家”的习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儿偕同夫婿在行彩桥前或行彩桥后一同回娘家,当晚娘家除要煮甜圆接待之外,还要事先准备一盏新花灯点亮后送给女儿带回家,因潮语“灯”与“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圆的习俗,“送灯食甜圆”之举实为娘家祝福女儿家“财丁兴旺”!另一则为神话传说:据传古时某日,榕城一村民梦见城中将发大水,一位神仙告诉他,发大水时天空中会架下一座彩桥,只要人们行过彩桥且不回头的话便会平安无事。按照仙人的指点,全城人民果然逃过了这场灾难,后来便有了行彩桥的习俗,且行彩桥时不能回头也不可从原桥返回。这一传说虽为今人所编造,但也为传统的行彩桥活动增添几分神奇色彩。
行彩桥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民俗性,多为民间组织的自发行动。以石狮桥为例,石狮桥自1990年成立彩桥会以来,彩桥活动从未间断,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撸伯、杨少波、黄学楷、陈克茂等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年年推陈出新,越办越精彩,越办越吸引人。另外,行彩桥往往被赋予“行桥行兴行灵精(精神)、行兴行财情(兴旺)、行兴行高升”等良好愿望,因而每年“行头桥”时,自发前往参与活动的民众以单人单程计不下十五万人次,近两年来更是高达二三十万人次,参与人群也由原来的榕城居民逐渐延及城郊以至全市各地,近年来更有汕头、潮州、丰顺等周边城市的民众前来参与,一些外地客人和外来打工者也渐渐喜欢上这一潮俗活动并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一座宽仅七米、长约二十米的小桥在一夜之间单向通过如此庞大的人流量且年年秩序井然,堪称世界奇观。此外,到石狮桥行彩桥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摸狮。尽管摸狮习俗自古有之,但石狮桥头的石狮相传是专为全城镇守西来之灵气而安置的,历来被人们奉为神狮和求之有应的灵狮,因而到这里摸狮就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而显得与众不同。如“摸狮耳,生阿弟”、“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头,上等贤”、“摸狮肚,娶雅妻”、“摸中间,嫁好安(丈夫)”、“摸狮嘴,大富贵”、“摸狮脚,有钱担”、“摸狮尾,好结果”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生活所寄予的良好祝愿。但也有民众认为,过去摸狮是因为桥栏杆上雕有石狮子,作为装饰品摸摸好彩头无伤大雅,而石狮桥头的石狮既然是灵狮和神狮,理应受到尊敬和礼拜,倘若肆意抚摸的话,是对圣狮的亵渎。无论以何种态度去理解摸狮的含义,实际上石狮桥头的石狮每年在正月十一都被围护起来,因而在当晚能摸到狮子的人很少。石狮桥行彩桥活动的第二次高潮在正月十五“行二桥”时掀起,当晚除行桥赏花灯之外,更重要的是欣赏杨锡光舞狮队的舞狮和武术表演,尽管表演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但前往观看的民众仍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至于正月十六“行尾桥”,由于过完元宵节后人们已经开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因而“行尾桥”多为市民所淡漠而显得冷清。
不管是丰富还是简单,不管是榕城还是洪阳,两地的行彩桥活动在流传了几百年后仍能为广大民众所青睐,足见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更为可喜的是榕城行彩桥活动已于去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借此加以包装推介的话,完全可以把它打造成为揭阳的一张文化名片来助推提高揭阳的知名度。

朋友你有没有梦想(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