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古镇之平桥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隋唐时期开始,她地处运河之滨,是水陆运输的码头,南北交通的要道。明清时期,她经济发达,风景优美,为市井繁华之地,为人文荟萃之所。她的美食名扬华夏大地,赢得乾隆皇帝11次驻跸。她的芳名远播淮楚大地,赢得文人骚客驻足吟咏。她就是——古镇平桥。

平桥镇旧称平河桥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南部,淮安、扬州二市的交界处,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平河桥镇,城南五十里。”(乾隆《山阳县志·建置·镇集》)“平河桥,在府西南四十里,南至宝应县六十里,为往来通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南直隶四“淮安”)“平河桥”的得名是因此地下连长江,上通淮河,江潮与淮水常于此地持平,为方便交通,也为建立标记,宋代时曾于此建木桥——平河桥,因之,后称此地为“平河桥”,历宋元明清,已有千年历史。
“平河桥”名在国史(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在《宋史·列传·叛臣》中,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为剿灭叛臣李全,军队“一屯南渡门,一屯平河桥,一屯北神镇,城中、城西各一”。在外国典籍中最早出现在日本高僧成寻(1011—1081)的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宋神宗煕宁六年(1073年)四月廿六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午一点,曳纲手出船,离楚州新店上船……离州三十五里,至平河桥宿。”但在地方志书中“平河桥”“平河桥镇”出现得则略迟,明正德《淮安府志·规制》“里图(村附)”中有“平河村”,“津梁”中有“平河渡”;天启《淮安府志·建置》“镇集”中有“平河村”,“津梁”中有“平河渡”;乾隆《山阳县志·建置》“坊镇”中有“平河桥镇”,“镇集”中有“平河桥镇”。可见,“平河桥镇”之建置在明朝天启年间尚未形成,而最迟在清乾隆年间已经出现,且蔚为大观,“枕堤跨河,村落市肆两相映带,田畴沃美,帆樯络绎,亦淮甸之门户也。”

平桥横跨运河两岸,因河而生,缘桥得名,平桥的发展系于漕运的发展,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平桥的地理位置变得日益重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平桥成为运河沿线水陆运输的码头,南北交通的要道,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南来北往都经过平桥。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文学家楼钥随其舅父、吏部尚书汪大猷等人出使金国,以贺正旦,其所撰《北行日录》中有“二十日壬申,晴,三十里过界首,二十五里过氾水,三十五里至宝应,夜风雨,行三十里过黄浦,二十里过平河桥”记载。朝鲜人崔溥在《漂海录》中,记述了自己1488年二月二十六日的行程:“是日阴。过氾光大湖及宝应大湖至安平驿。又过宝应县治,过白马大湖及白马铺、黄浦铺、平河桥、里泾河、镇店、十里亭铺,夜泊淮阴驿。”被誉为“明文第一”的明代散文家归有光1562年在《壬戌纪行(上)》中记着:“初三日,宝应湖大风。夜,至平河桥,宿。”到明代隆庆年间,徽州商人黄汴根据各种程图和路引,汇编成明代国内交通指南——《天下水陆路程》。至此,平河桥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水陆交通网的一个重要节点。

清代,封建政权先后在平桥设立了“平河桥护盐关”“平桥大营”“泾河汛”“巡检司”等多种管理机构,平桥地位更加重要,集镇规模日益扩大,常住人口不断增多,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平桥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为剧镇”(清朝历史学家谈迁《北游录》)。康熙9年(1670年)秋天,蒲松龄应时任宝应知县孙蕙的邀请,担任孙蕙的幕僚,骑马从山东沿运河东岸前往宝应,在平桥留下了“平河桥上会通津,桥下黄流注海漘”(《平河桥贻孙树百》)的诗句。康熙23年、28年、38年、42年、44年、46年,康熙帝六下江南,往返皆经过平桥,康熙帝师、大清相国陈廷敬曾两次扈从南巡,作诗《平河桥二首》,其一曰:“千枝万枝岸边柳,三家五家川上村。剪茅盖屋荻编壁,县吏来时轻打门。”乾隆时期,乾隆帝先后于16年、22年、27年、30年、45年、49年六次巡幸江南,往返12次,11次驻跸在平桥,在平桥境内,乾隆创作了《平桥》《晓发平桥三首》等近20首诗,为古镇留下了人文佳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第四次南巡驻跸平桥大营,品尝了平桥地方美食、被敕封为“天下第一菜”的“肥鸡豆腐片汤”(《乾隆三十年江南节次膳底档》《乾隆三十年江南额食底档》),演化出了“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的种种传说。从此,平桥豆腐便名扬华夏,成为淮扬菜经典名菜之一,平桥古镇也逐渐形成了舀豆腐就酒的传统以及“平桥豆腐——不是心急人吃的菜”的歇后语。

民国时期,平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公路从陆上连接着淮安、淮阴、扬州、江都、宝应、高邮,轮船凭借黄金水道——大运河沟通着大江南北,可通江达海。且平桥地处周边四乡八镇的中心地区,街道依傍着运河,人员的来往,货物的进出都比较方便,所以,平桥的经济以商业贸易为主。 平桥的集市贸易比较发达。镇上店铺林立,一家挨着一家。比较多的是粮行、杂货店、布店、饭店、中药店、铁匠铺、理发店等等,以及为往来客商、集镇居民和周边村民服务的大大小小的烧饼店、油条店、熏烧店、旱烟店、鱼行、猪行、豆腐坊、磨坊、炕坊、酒坊、染坊、制香坊、茶炉、茶馆、客栈、浴室等。平桥的集市一般为常日集市,天天有集市。在最为艰难的战争时期,集市贸易有所萎缩,一度时间曾为“十日三集”。

镇上最多的店铺是粮行,有十四五家之多,粮行代客买卖,收取佣金。周围地区特别是运西地区都来这里进行粮食贸易,也有外省客商来这里做生意。每到收粮季节,不少山东人来平桥收粮食到无锡去卖,有时能停下几百条船。大粮行的成交额每天能达二三万斤。20世纪30年代,平桥有几家规模比较大的粮行,如吴正福的“吴复兴粮行”,除经营粮食外,还办汽车站,经营杂货、布匹等;王五的“三义记粮行”为纯粮行;其它的还有“管鼎粮行”、“石金龙粮行”等。

其次是杂货店,规模较大的也有十多户,他们既经营集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拖把、拖鞋、锅、碗、瓢、盆、筷子、刀等物品,也经营周边农民农事活动所需的铁叉、钉耙、扫把、扬锨、镰刀等农具,也经营往来船家维修所用的麻绳、铁钉、油灰、石膏、桐油等商品。“张吉泰”是个综合性的杂货店,除经营一般杂货外,还开盐坊、槽坊、酱园等。“王聚泰”主要经营京广杂货,是经营比较广的杂货店,“赵福昌”也是经营较广、名气较大的杂货店。

布店之多,规模之大,也是平桥商业贸易的特色之一。平桥镇上几家大字号的布店,他们在经营主打产品布匹以外,还经营钉、铁、油、麻、糖、帛、纸张等杂货。“翟正大布店”,不仅经营布匹、杂货,还搞邮政代办、轮船代办等。老大开的是布店,老二开的是杂货店,曾有雇工20多人,老三开的是茶食店,他们都搞兼营。“吴承源布店”也经营旱烟、杂货等,还拥有土地,每季向农民收租,是商人兼地主。

饭店以胡家饭店、孟家饭店比较有名,他们的平桥豆腐源自真传,都做得比较地道,声名远播大江南北。胡家饭店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南胡”和“北胡”。孙福源饭馆的汤包比较出名。孙振明饭店,也比较有名。

中药店规模较大的有全生、全德堂、大生堂、中德堂、广生堂等几家,他们经营中药材,也常常聘请山阳医派的名医坐堂,在周边乡镇中影响较大。

此外,手工业方面,主要有竹制品、编织品等,董兆风的缫丝厂还经营化妆品,传了好几代。

值得一提的是“平桥”小人会。三四十年代每年农历三月一日,有上万人云集平桥,进行货物贸易,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商人来自四面八方,如无锡、南京、上海、常州等地都有人来平桥展销商品。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盛会,有各自的内容,如粮行举办的盛会叫“天国盛会”、药店业的叫“天保盛会”、饭店的叫“天佑盛会”、轮船业的叫“天行盛会”等等,实是一种民间盛会。

家乡衔接: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huaian_huaian.html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Renenl

 

 

王蕾Renenl(2014-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