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南北走向的石板轻踏龙脊,一座座明清时期的潮式府第祠堂,那青瓦粉墙、精美石雕、气派的门庭,扑面而来不期而至。少量宋代的线条洗练的宋式的建筑结构,大量的带简约风格工艺精巧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带南洋风格的侨家建筑,古今并构中西兼有,式样层出,领海洋风气之先,几乎囊括了潮汕地区所有的民居样式。龙湖寨内结构讲究,按风水学“九宫八卦”建置,北门坐巽向乾,南门坐艮向坤。东面有三街: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西面有六巷: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伯公巷,,东面三街主乾三连为天,南面六巷主坤六断为地,水自东向西流。按传统说法,“水能生财”,不可尽泻,所以在西面修了池塘蓄水,称为“泽节”。
从中央直街走到福兴巷,可以看见最古老、仅存的南宋时期建造的青砖民居。千年时光侵蚀,裸露着的青灰泛蓝的方砖,仍透着朴雅庄重,古典凝练。明清民居占据龙湖古寨建筑的大部分,其中以清代建筑最为华丽同时也保存得最好。位于福兴巷的儒林第,坐北向南,分四进,始建于乾隆中期,是到苏州经营糖业发迹的黄衍黄鼎相父子两代所建。他们参仿苏州的建筑式样,请了苏州的全套建筑师傅,大门是全副华表式的石门框,非潮汕传统的檐楹结构,屋檐角当是潮州地区罕见的“齿”字造型,作用在于减少屋顶的重量对下面檐口角的压力,屋脊采用红砖通窗连续图案作为装饰,屋顶瓦虫不包灰,柱脚用门楼壁肚脚具皆有精致的石刻花纹。屋内石厅还有很多的精美木雕的老爷偶像,据说这些老爷偶像都是从苏州买来的,此府第是龙湖寨内唯一具有苏州民居特色的建筑。
进士第位于隆庆巷中段坐北向南,是嘉靖时的广西布政刘子兴的宅第,因年久破旧,于民国初由刘子兴的裔孙,同时也是一代侨领的刘正兴先生(字葵如)重建,落成于民国十二年,这座府第的建筑特色,以中式这主,西式为副的中西合局的建筑风格。刘府的大门为进士第,二门为方伯第,因刘子兴职授广西布政,在明朝的建制,布政为一省最大的行政长官,相等于封建制度五爵中的伯爵,故而也称方伯第。府内的装饰石刻有陈景仁及明朝高拱的书法和门楼四博古屏,嵌瓷屋脊有飞禽走兽,鱼虾、木斗及各种水族,四时花卉,水果等;壁书有人物、戏屏、动物、植物、山景、树石,具塑有山景、荷花、三羊开泰,西洋摩登女郎,红毛穿西装的男士鹦鹉鸣于枝头等大体都装于门窗上面,外窗上的防雨盖有西洋图案罗马花式,檐板有寿字图案、花卉等木雕,这些木雕多用樟木为原料,采用浮雕,通雕,圆雕细刻而成,然后贴金,金碧辉煌,梁下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藤、方骨、牡丹,漏母水口有江西窑器的葡萄、香黄、柘梅、南瓜为装饰,但现存葡萄、香黄二个被破坯,以上所述的装饰物还大部份存在。门楼牌匾下面的狮仔及门当的九曲篆字保存完整。浮坛图栏还有以法国窑砖作为装饰,外窗门仿西方作外门将门阀。
将如此之多的东西放在一起,中西雅俗置于一炉,却不显得支离、纷杂、突兀,而是舒适和谐,相得益彰。这其中有美学上所谓“新鲜性”观点的体现,即在美的创作中,一成不变的美感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一种很成熟的,很符合美学规律的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形式创作,也不能长久不衰,一直被人们喜爱。只有那些更新的,另辟溪径的形式创作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产生新的美感,在类似的建筑技术手段、类似的建筑材料、近似的生活方式的制约下产生龙湖寨中的建筑物,不管营造者在营建时心理或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但从实质上就是为增加其建筑作品的个性,让人们从个性中获得美感。龙湖民居建筑形式的新鲜性就是“个性”,不拘一格,兼容并包,信手沾来,相映成趣。
刘府的建筑总局系长间过,三进,一后包,三从厝,一浮坛,一花园,总面积占地约一亩三分地。外门进士第,反照六间,二门厅为方伯第,四房、二巷头门后厅即祖公厅,上一牌匾,“绥成堂”三字为郑孝胥所写,两旁四房二南北厅,二格仔通往从厝,后包为一厅四房二龙虎门,后面浮坛,两头二大门四房,后面二小书房,浮坛后面为花园,厕所,更楼。西面和太卿第相隔是一通巷,东面从厝计一厅六房及厨房,是龙湖寨最具规模的名人宅第,也是建筑讲究,装饰多姿,保留完好的一座大宅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