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天津被称为“曲艺之乡”,而天津曲艺的发祥地为西城根儿、侯家后一带,但随着市区的南移,自20世纪初,各种伎艺人便纷纷到南市谋生。除在广场上露天表演外,早年在侯家后兴起的落子馆也相继在南市出现。
京剧
天津广东会馆
京剧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天津的,同治年间,天津京剧开始兴盛。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戏剧艺术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戏曲“南北交汇的大码头”之称。在梨园界曾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所以当时凡是京剧界的名家,几乎没有没到过天津一展风采的。像刘赶三,孙菊仙,章遏云,厉慧良,张春华,正说明天津在京剧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1956年,天津京剧团正式成立,除市京剧团外,还有建华、建新、荣新、塘沽等京剧团体。著名演员有杨荣环,赵松樵等。文革时期,除市京剧团外,其他京剧团体一律解散。天津京剧团演出的剧目只有“八个样板戏”。直至80年代,天津京剧才再获新生。始建于1936年的天津中国大戏院是中国戏剧舞台史上一个重要的演出场所,“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各著名行当流派创始人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过。广东会馆(现改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天津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里面保存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古典式戏楼。梅兰芳、杨小楼、孙菊仙等人都曾在此登台献艺。这里还保存着许多京剧名家的道具和戏装、文物等。[1] 著名的天津京剧演员有:杨宝森、李荣威、厉慧良、丁至云、张世麟、林玉梅等。
相声
天津相声兴始于清末民初。大约清末民初于天津城圈左近——西城根和北城根,开始有了专供艺人演出的两块“明地”。[2] 天津的撂地演出集中于民国初年,但此后多年也并末泯灭,直至解放以前仍是不少相声演员谋生的手段。大约在二十年代前后,天津出现了由席棚发展而成的书场、茶社,并逐渐接纳了相声演员演出。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3],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4]。1949年后,天津相声艺人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不良段子。使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现今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天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著名的天津相声演员有:马三立、侯宝林、冯巩、郭德纲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起源于50年代,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纩、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著名的天津快板演员有:李润杰、张志宽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