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委会与校友会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校委会沿革

陈嘉庚、陈敬贤兄弟独资创办的集美学校是私立的各级各类综合性的、统一领导的一所学校,其机构的设置与其他公私立学校不同。各个时期的学校领导人秉承陈嘉庚昆仲爱国兴学育才旨意,具体操办,发展学校,功不可没。
私立集美学校1913年创办,至1956年有44年、发展至今已有90年。44年历经了不平凡的时期,步履艰难,其领导机构的设置也随学校的发展与变迁相应调整:初时由各校校长负责,从各个分散逐渐统一领导;1927年起设校董代表校主监察各校;1933年才组成校董会。校长、校董、校董会均成立办公室,下设秘书、会计、总务等职能部门,配备精简人员,各司其职。兹分阶段简述于后,以飨读者。
初创时期的学校各设校长 1913年3月4日陈嘉庚始创集美男小,先后聘洪绍勋、洪应祥为校长。并修理“惕斋”设办事楼;1917年2月陈敬贤增设集美女小,校长由洪应祥兼任;1918年3月10日陈敬贤筹办的集美师范、中学校开学,先后聘王绩、侯鸿鉴、池尚同为校长。6月,陈敬贤建造新居(今故居)落成,成为兄弟俩回国办学工作居住的地方。10月,呈省转教育部立案,定名集美师范学校,辖中学和男女小学。1919年2月18日陈敬贤创办集美幼稚园,聘陈淑华为主任。这个阶段机构设置简单。
1919年6月,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发现集美师范校长人事困难,特在“惕斋”旧居设陈嘉庚校主办事楼,下分总务、视察两课和银行部,亲自领导、管理校务。1920年5月,重金聘请叶渊为集美学校师中商水及男女小学各校的总校长,陈嘉庚校主办事楼于11月裁撤。
发展时期设校长办公室,建“校长住宅” 1921年2月,校主确定总校名为集美学校,下辖师范、中实(中学和水产、商业)、小学、幼稚园和新创办的女子师范等五部,校长办公室下设会计、文牍、事务三课,由居仁楼迁入立德楼,后又迁往科学馆三楼,文牍课改为秘书课。银行部改为集美学校储蓄银行。1924年2月,校长办各课均改为处。
1925年2月,校主耗资1600银元,建造“校长住宅”,共二层八间,专供校长居住和校长办公室使用,领导当时正在提高程度的各校发展教育事业。
设校董代表校主监察各校 1926年间,南洋《陈嘉庚公司》开始走下坡,经济逐步发生困难;集美学校学生发生第三次风潮,提出“倒叶渊”口号。因此,1927年3月,集美学校遵照陈嘉庚指示:集美学校各部改部为校,叶渊校长改任校董,代表校主监察各校一切事宜,管辖各处和各公共机关。各校设校务执行委员会委员3?5人,分别兼任教务、训导、事务、体育各课主任,重要事件由校务执行委员会解决。“校长住宅”被称为“校董住宅”。
增聘校董,成立校董会 1933年6月,陈嘉庚公布增聘蔡斗垣、郭季芳、苏遂如、陈延庭为校董,成立集美学校校董会,叶渊为校董会主席。集美学校重大事项由校董会,或各校联席会议(后改为全校校务会议),召集各校校长、办公室各处主任列席,议决要案。期间校董主席两度发生困难。
叶渊因被诬告庭审,屡次呈辞。1934年11月,陈嘉庚改聘林德曜负责校务。林主持校务后又发生校董蔡、郭辞职,校董会无形解散,由林德曜独负专责,致出现问题。陈嘉庚获悉并另考察后,于1937年1月在新加坡截留已被麻坡华中聘任校长和新加坡华侨中学也拟聘为教导的陈村牧为集美学校新校董。6月14日,校董陈村牧亲携陈嘉庚《复兴集美学校守则十二条》回国抵校向师生公布、接收林德曜校务。贯彻校主复兴集美学校指示。
抗战内迁,校董兼联合中学校长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金门前后,经请示校主同意,集美中等各校迁入安溪县城乡办理。1938年春,为了便于管理和节省开支,在农村的水、商、农三校迁入县城与师中合并为集美联合中学,三校改为科,设主任,陈村牧校董兼联合中学校长,校董会迁移安溪,分设秘书、教务、训育、事务、体育、会计各课;小学改为部,设主任。
1939年春,集美联中生数增多,尤其是时局关系,水、商、农三科移入大田县,成立集美职业学校,安溪集美联中取消“联合”二字。6月,陈村牧校董因校务繁重,卸去中学校长兼任。不久校董会借县城南街吴厝办公。
增聘海内外校董,重组校董会 1941年1月奉教育厅令组织校董会,增聘叶渊、萨本栋、陈文确、李光前、陈延庭、黄毓熙为校董,以陈村牧校董为董事长。8月,校董会在大田县城设办事分处,聘林乃明为主任。1942年12月,校董会在战时省会永安县设驻省办事处,由黄毓熙驻省主持,以便就近处理大田校舍校务,至1943年10月撤消。1943年1月2日,增聘叶道渊、郭季芳、陈济民、陈厥祥为校董。
日本投降后,校董会复员集美 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集美中等各校着手复员。9月21日,陈村牧董事长自永安来电安溪集美中学,谓:“校主平安,即返星。”26日,集美校董住宅修竣。11月,校董会全部迁返集美,暂在美术馆办公。1946年1月29月,校董会自美术馆迁入科学馆三楼办公。因时局紧张,1949年9月3日校董会办公室、秘书处迁入集贤楼(集美医院楼)办公。
解放后校董会迁徙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为防止蒋军袭击,第二天校董会办公室迁入隐蔽的美术馆。27日,由解放军协助从美术馆迁往天马山集美农场办事处。11月11日被蒋机滥炸后,集美各校紧急迁往后溪下店、城内、珩山和原农林学校旧址复课,校董会办事机构仍在集美。12月27日,陈嘉庚从同安经天马返集。28日离集。
1950年6月23日,校董会迁回校董住宅办公。9月2日,陈嘉庚再返集美定居,住入校董住宅二楼,(至今仍有部分遗物留存楼上)校董会办公在一楼。从此,陈嘉庚在此亲自向陈文确、陈六使侨亲集资、主持修理和扩建集美校舍,建设以鳌园为中心的集美风景游览区的新学村。
从1956年1月起,陈嘉庚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亲自将领导中等各校的集美学校校董会改组为联络中等各校的集美学校委员会,登报公布周知。并于1958年8月13日共同迁往“校主住宅”(今故居),1960年10月11日晚,陈嘉庚病重离集赴京治疗。第二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
1994年间,集美校委会迁入新落成的办公大楼??石鼓路8号。下设办公室、人事保卫科、联络科、宣传接待科、基建科。辖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印刷厂等,管理陈嘉庚纪念胜地各景点及陈嘉庚遗业。

集美校友会沿革

集美校友会的组织分为1920年5月至1952年和1980年至今两个阶段。现分述如下:
1920年5月22日,集美学校校友会成立。(1919年12月12日制定简章八章十一条。1920年1月21日选举德育、文艺、演讲、游艺、体育、调查、事务、评议各部正副部长)9月,开秋季大会。10月,出版杂志第一期(仅此一期)。
1921年元旦,出版旬报(出版四期停刊)。2月,开春季大会,改选职员。9月,开秋季大会,会务遂停顿。
1922年9月,经全体教职员会议议决续办,筹备改组。10月,改选职员。
1923年12月,通过修正章程,改八部为六股,计七章二十四条。
1932年10月15日至17日,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有厦门、金门、同安、马巷、安溪、龙溪、石码、南靖、龙岩、云霄、漳浦各分会代表41人。本校水产、商业、农林、女中、幼师、乡师、男女小学各校,均派代表参加。选陈式锐等九人为执行委员,郑善政为常务执行委员;选郭鸿忠等五人为监察委员,叶采真为常务监察委员。设办事处于厦门厦禾路297号。
1933年11月26日,各县代表在科学馆开会,选举王秀南等九人为执委,推陈式锐为常务委员;叶采真等五人为监委。聘邓锡蕃为总干事。
1942年1月18日,在内迁的安溪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2月10日,出版《集美校友》月刊,创刊号发行,至1947年6月20日停刊,先后出版31期。
1944年9月17日议决:将去年各地校友为纪念校主七秩寿庆献金国币40万元,全部拨充为“校主七秩寿庆奖学金”,以其利息奖助肄业专科以上校友,每年十名(厦大五名、暨大二名,省立农院、医学院、师范专科各一名),推举叶采真等六人组织奖学金委员会,负责管理。
1945年6月18日,永安校友会发动向校友募捐母校复兴基金开始(各地校友至1947年10月捐款计国币4009万元)。10月,在集美出版《校友论著》。
1952年,集美学校校友会停止活动。
1980年10月,集美学校校友会恢复活动。
第一届:1980年10月5日在归来堂举行首届理事会,成员30名,由陈村牧主持修订章程:“本会以加强海内外校友与母校之联系,发扬母校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的精神和赞助母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宗旨。”推举理事长陈村牧,副理事长叶振汉、柯栋梁、邓远帆;理事十九名;若干名名誉理事长。
第二届:1984年1月4日,理事会十一次会议,同意年事已高的陈村牧辞去理事长,推选为名誉理事长。推选叶振汉为理事长组成第二届理事会。增补黄德全为副理事长;增设常务理事10名、理事14名。成立《集美校友》编委会。
1984年11月13日,理事会第十三次扩大会议,因叶振汉不幸病逝,推选谢高明为理事长。本届名誉理事长6名、副理事长3名、当然常务理事10名、常务理事17名、理事33名,共70名(男63、女7名,多数系中青校友)。下设正副秘书长,以及联络、宣传等。在1986年4月14日的四次常务理事会上,决定对《集美学校校友会》改称《集美校友总会》,以便复盖集美学村内的厦门水院、福建体院和在村外的集美水产、轻工业各校。同时,修改章程宗旨:“本会以发扬集美学校创始人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精神,加强海内外校友联系,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宗旨。”
第三届:1990年3月3日在理事会上,谢高明被连选连任为理事长。会上他建议成立同安集美校友会。1992年4月21日在常务理事扩大会上,同意谢高明因健康原因辞去理事长之职。由王毅林接任。
第四届:1994年3月29日,成立第四届理事会,推选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顾问各若干名;王毅林为理事长;吴景宁、陈毅中、陈永水、黄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金山、卢俊钦为正副秘书长;监事陈文藻、彭垂拱;常务理事46名、理事共110名。
第五届:1999年4月16日,成立第五届理事会,推选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和顾问各若干名;理事长王毅林;副理事长吴景宁、张向中、李泗滨、陈永水、陈毅中、黄德全;秘书长陈永水(兼)、副秘书长卢俊钦、陈亚包;监事陈文藻、陈荣珍;宣传部任镜波、陈经华;联络部林锦伙、邓金山;财务部林清明、张仰仙;常务理事49名,理事共143名。
2002年1月12日,110多位理事、来宾聚集在敬贤堂会场,总会顾问、厦门市副市长陈聪辉到会。总结去年工作,通过人事调整,一致同意王毅林因健康原因辞去理事长职务,推举为名誉理事长;任镜波担任常务副理事长、代理理事长;黄德祺为秘书长、补选林锦伙为副秘书长、阮基成等14位常务理事、陈金灿和陈永国为理事;增设策划部,由常务理事李祖斌负责。同意王毅林辞去兼任《集美校友》杂志社社长、由任镜波兼任,陈经华为主编。

忘寂0(2014-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