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篇

家乡区县: 济源市

衣着

民国时期, 济源人无论男女, 上衣均为大襟衣(民国后期男子穿对襟衣),下衣均为九腰裤。富家子弟多穿长袍、马褂、长衫;衣料多为土布, 只有富豪人家才穿绫罗绸缎。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着从式样到色彩,布料不断变化。其规律是: 以富裕人家和青年为先导, 由少到多, 由个别到一般,逐步普级。50年代, 中山装开始在干部、职工中流行; 开胸对襟式上衣开始在青年女子中流行。农村多数仍沿袭民国时期衣着习惯,平布日益增多,土布日趋减少。60年代, 以中山装为基础改样的“学生装”在学生中普遍流行。衣料以华达呢、哔叽呢、灯蕊绒等耐用布料为主。70年代, 中山装和由中山装改样的各种服装已成为多数人的衣着习惯,各种裙子开始在青年女子中流行。的确良、涤纶、晴纶等人造纤维织品已取代棉织品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进入80年代后, 男子着西装的人逐渐增多,女子服装更是花样繁多, 四季各异。毛织品、混纺织品及人造纤维品已成为人们穿衣的主要布料。回民的日常衣着与汉民基本相同, 只是到清真寺礼拜或参加节日活动时, 男的多戴白帽或黑帽, 妇女头盖白色或黑色盖头纱。
饮食

济源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改革开放前, 除国家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有固定的开饭时间外,农村则因时、因事、因地而异。一般是早饭9—10点, 午饭13—14点, 晚饭19—21点。农忙季节多数农民一日五餐,即早起和半下午各加一餐“贴晌”。济源人爱吃咸食。除城东一带三餐为两淡外, 多数地区为两咸一淡。早餐馍、汤、菜, 晚餐咸面条, 中餐多吃捞面条、小米或大米干饭。 旧中国, 以玉米、红薯为主食。逢灾荒年,贫苦农民多以糠莱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吃麦粉比例逐年增多。70年代以来, 除山区少数地方群众还吃一定数量的粗粮(玉米和红箸)外, 平原地区均以吃细粮(小麦、大米)为主,吃粗粮称之为“吃稀罕”。吃饭时间上,90年代以后为适应学生上学,企事业职工上班,农村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同步。回民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牛、羊、家禽及其它反刍动物。忌食自死动物和一切动物血液及猪、狗、驴、骡等和凶猛动物肉。
居住

济源市平原地区村落稠密集中, 山区村落稀疏分散。农村同宗聚居现象普遍。平原村镇民宅多系起脊瓦房, 习惯于建两楼房。用料讲究,博风硕大。旧时, 民宅布局多为“四合院”,土木结构,且讲究颇多,房脊内习惯放五谷杂粮、纸墨笔砚、钱币等;房屋取向不取正南正北子午线;檀椽忌用桑柳等材,券门不压门墩; 门窗讲究眉(门)高眼(窗眼)低,后墙不取窗户, 门窗尺寸不离五等。新中国建立后, 民宅建设从房室结构到院落变化不断改变。60年代,少数人家始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70年代,部分村镇开始搞新村规划,废除四合院, 兴建排子房;80年代, 多数村镇实行新村规划, 改排子房为独户独院。主房为明三暗四或明四暗五的两层楼房, 多为砖木结构或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房顶多为传统小青瓦斜坡式样,前置出檐平顶阳台。90年代至今,平顶混凝土两层、三层楼房逐渐多起来,而且眉(门)眼(窗)齐平,后墙开窗与前墙基本对称。山区、丘陵区过去多住窑洞,依堰筑就, 冬暖夏凉,但透光较差。60、70年代后,农民开始用砖石券窑, 瓦房逐渐增多, 多系土木结构。80年代以来,建砖木结构者逐渐多起来, 与平原地区相似,但装修上较次。深山区过去的草房,基本绝迹。
旅游

旧中国,济源素以交通闭塞著称。贫苦农民出外办事,全凭两条腿走路。较富裕的人出门,有骑毛驴、送牛车的, 只有富豪之家和“官老爷”才骑马、坐轿。解放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办事徒步行走越来越少, 以车代步已成为习惯。70年代后, 自行车在平地普及,成为近距离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远出办事,不是坐汽车,就是乘火车。80年代以来,摩托车日渐增多,成为中、青年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很多乡村都通了公交车, 中老年人进城、串亲访友多以此代步。

acake(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