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被捉的兵谏亭

家乡区县: 西安市临潼区

兵谏亭屹立在骊山西绣岭虎斑石处。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每当我去骊山上的时候,都要去兵谏亭看一看, 登骊山兵谏亭,人们缅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亦对此亭数易其名而感慨系之:该亭始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为蒋介石歌功颂德);解放后,更名为“捉蒋亭”,个中的春秋笔法颇值得品味。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为“兵谏亭”,并恢复国民党政要当年题词的摩崖石刻,客观再现那一段历史。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蒋介石藏身处十分险要,一条狭长的几乎直上直下的石缝,如今也只有年轻人能攀着固定好的铁链子气喘吁吁地爬上去,上面的洞不过是石壁略凹进去一点,勉强能立人。很难想象当年45岁的蒋介石,穿睡衣、拖鞋(有一只早跑掉了)在寒夜里怎么跑出这么远的路,爬上这么险的石缝。这一天对蒋介石而言,当是平生最痛苦、最耻辱、最恐惧的一天,但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却是一个永载史册、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转折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安事变浮雕”总长 60米,高3.6米,由12组画面内容构成,成功塑造了张学良、杨虎城等典型历史人物120个。史料详实,造型逼真,生动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是我国迄今惟一反映“西安事变”史实的纪念性主题浮雕,也是对骊山景区文化的完善补充。建成后将与兵谏亭、兵谏园一起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爱国教育、艺术鉴赏于一体的新景观,成为骊山又一个新亮点。


西安事变是二十世纪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骊山是这一事件的主要发生地,所以,在此用浮雕形式记录这一史实,缅怀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浮雕前面“西安事变”四个苍劲有力、大气洒脱的题字,是以豪放雄浑的榜书享誉书坛,年逾八旬的李铎将军精心书写。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smileslj

zsmileys(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